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古代避諱的故事

古代避諱的故事

  全國叫「國慶」的人無計其數。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見的事﹐並沒什麼是非﹐可在古時﹐姓名「相同」﹐會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如果與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個字﹐或是一個字同音﹐都是不許可的﹐往往會受帝王諱名之禍。
  《容齋隨筆•帝王諱名》中曰﹕「帝王諱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於本廟中耳。」避諱﹐初時﹐範圍很小﹐只避於本宗廟。可自秦始皇后﹐帝王諱名﹐漸漸風起雲湧。《容齋隨筆•帝王諱名》曰﹕「唯秦始皇以父莊襄王名楚﹐稱楚曰荊﹐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為一月。」秦始皇父名「楚」﹐為避諱﹐改「楚地」為「荊地」。秦始皇名蠃政﹐「政」字與「正」字同音﹐所以﹐秦始皇自避諱﹐把一年十二個月中的正月改為一月。
  不可一世的帝王如此避諱﹐大臣、草民誰敢不避諱?「諱害」之風因此越吹越凶。大臣、草民與皇帝姓名相同﹐就得馬上避諱改過來﹐不然﹐吏民犯者有刑。後來﹐諱名之害不斷擴大化﹐「諱害」擴大到皇室、皇事﹐擴大到「同音」。
  唐代就出現過這樣一次「諱名風波」。唐代「三李」(李白、李隱商、李賀)之一的李賀(790~816)﹐唐代中期著名文學家。據《新唐書•列傳•李賀》載﹕「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變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學子﹐為了圓進士夢﹐在家境不太好的情況下﹐從小堅持讀書。唐憲宗元和二年(807)﹐18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獲「鄉貢進士」資格。李賀將向京城進軍﹐參加京城進士考試。
  李賀才高八斗﹐及第十分有望。這就招來一些文人的妒忌﹐那些競爭者想出了「避諱計」﹐大造輿論﹐把李賀父親名「晉」與「進」(士)同音提到諱名的高度上。製造了「『晉』『進』風波」。「旋有與賀爭名者毀之曰﹕『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原來﹐爭名者發現李賀父親李晉肅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字同音﹐於是說﹐李賀應避諱﹐不能參加京城的進士考試。
  雖然秦始皇后﹐帝王諱名愈演愈烈﹐但唐代太宗時﹐李世民對於帝王諱名﹐並不當回事。但死後卻是另一樣風景﹐唐高宗時﹐「諱害」使大臣改名﹐朝廷民部改為戶部。「諱害」之勢在高宗時期開始擴展。中國古時科舉考試﹐源於隋代﹐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選賢心切﹐新開了進士科。讀書學子﹐只要考中進士﹐就會官運亨通。進士﹐是每個讀書學子一生的奮鬥目標。所以﹐競爭十分激烈。
  「『晉』『進』風波」愈吹愈烈﹐有人說李賀因父名犯了「諱」﹐即使參考﹐考官也會將他弄「消失」﹐弄不好﹐還會因考招來橫禍。有人勸李賀﹐為避諱﹐還是不要參加進士考試好。這種聲音傳到韓愈耳裡﹐韓愈很生氣﹐給李賀寫了一封信﹐勸李賀參考。韓愈的信﹐也成了當時議論的焦點。
  為了抨擊「『晉』『進』風波」﹐韓愈寫了《諱辯》一文﹐儘管韓愈在《諱辯》中說盡了道理﹐但「諱害」並未因理而減弱。李賀聽從韓愈勸說﹐進京參考﹐但最後還是未得准許。《舊唐書•列傳•李賀》曰﹕「李賀﹐字長吉﹐宗室鄭王之後。父名晉肅﹐以是不應進士」。可憐一代才子﹐就這樣被「諱害」害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