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從廖立獲罪看劉關的關係

從廖立獲罪看劉關的關係

  廖立是荊州人,在蜀漢政權中屬於顯赫的荊襄派。諸葛亮有言,曰:「龐統、廖立,楚之良才。」在諸葛亮的眼中,廖立和龐統是並列的。可見其能了,雖然孔明的識人本領很一般。廖立歷任長沙太守、巴郡太守、侍中、長水校尉。可由於自認為蜀漢中只有孔明比他強,而自己的官階卻比一向都瞧不起的李嚴還低,於是向李邵、蔣琬發了一通牢騷。說道:「昔,先帝… …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不過,他忽然覺得太露骨了,馬上又說:「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接著,大罵向朗、文恭、郭演長(疑即郭攸之)、王連是庸才,卻得到重用。李邵、蔣琬聽罷,立即向諸葛亮稟報,孔明立即上表,給廖立安了個「誹謗先帝、疵毀眾臣」的罪名。貶為庶人(這是格外開恩,因為屬於荊襄派內部矛盾)。
  廖立對於荊州之失的說法看來是對的,否則就不會得罪。大凡這種罪,往往是因為說出了「時諱」。而且,根據史料,呂蒙襲三郡時,身為長沙太守的廖立望風而逃,可見是親身經歷這場大戰的,不過劉備對他卻絲毫沒有責怪之意,長沙你不是丟了嗎,好,給你做巴郡太守… …雖然劉備經常會用這種計量,比如,黃權降魏,劉備也沒有計較。不過,請注意,劉備對於黃權降魏,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所以,有理由相信,劉備之所以對廖立毫不責怪,也是因為「孤負廖立,立不負孤也」。負在何處?很顯然,在關羽與呂蒙的交戰期間,劉備未發一兵一卒。
  呂蒙之所以出兵荊州,在三國誌吳書呂蒙傳中記載得很清楚,當時呂蒙向孫權密陳時,其中就有這麼一句話,「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最後的結果,呂蒙的判斷是正確的,劉備的確未發一兵一卒,因為,這時,劉、關的關係,非但不是早年的義同兄弟、恩若父子,連普通朋友也遠談不上,甚至可以說,是勢如水火!
  早年,劉備和關羽的友誼的確是非同尋常的,這從關羽和張遼的對話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可是關羽的驕傲的性格最終導致他和劉備越走越遠(的確,有些人只能同苦而不能同甘,只能說他們賤了)。對於劉備的不滿,史書上記載的第一件事,就是劉備重用馬超的事(雖然只是表面上的重用)。關羽給孔明寄信,問馬超,實際上,就是不滿的表示。諸葛亮深知關羽的性格和來信的用意,回信中大誇關羽,終於平息了這場風波。
  第二件,劉備把黃忠提高到和關羽平級,這引起了關羽的更大的不滿。對於這種後果,孔明是早有見地的,對劉備說:「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而劉備說:「吾自當解之」。可是劉備所謂的自解之,不過是派費詩去罷了。結果關羽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費詩好說歹說,才安撫了關羽。
  再來看看劉備方面。
  關羽手握重兵,獨鎮荊州,劉備真的放心嗎?顯然不放心。荊州除襄陽外,還有兩處要地,其重要程度,絕不亞於前者,那就是江陵和公安。劉備派糜芳守江陵,派傅士仁守公安,一個是妻舅、一個是老鄉,而且全是庸才,目的決非幫助關羽守荊州,而是… …監視關羽。
  關羽一向是很看不起他們倆的(關羽連馬超、黃忠這樣的名將也看不起,何況是… …這一點,他們自己也清楚),可以推斷,他倆給劉備的密折也多半不會給關羽說什麼好話… …在兩位的風評中,關羽和劉備的親密度還剩下多少呢?關羽其實一直想除掉糜、傅二人,終於也是他倆作死(或是劉備的授意。不過,這種可能性很小很小),在關羽和曹仁作戰期間,他們的後勤工作做得很爛,關羽當即傳話,「還當治之」。可見,這時的關羽已經故不上劉備的面子了,其實是不想理了,因為水淹七軍後,他已經自認為功高過主了,劉備拿他沒辦法了。
  可惜,他與劉備的關係被呂蒙一舉看破,終於… …劉備在關羽死後,對於這事一直遮遮掩掩,為了掩人耳目,他毅然決然地不顧全體荊襄派的反對和大多數益州派的反對,出兵攻吳。劉備是一代梟雄,反反覆覆了一生,從來沒有像這樣徹底過。他從來沒有想真正的為關羽報仇、滅亡東吳,可是… …他的確不想讓後人說他是個… …,從這點看,劉備成功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