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清朝歷史上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的那些明爭暗鬥

清朝歷史上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的那些明爭暗鬥

  恭王府西路的褒光室﹐最能體現奕訢與其皇兄咸豐微妙的關係。匾額是咸豐帝臨幸時禦題的﹐暗含告誡﹕作「為皇弟要韜光養晦。」奕訢特意撰寫《葆光室銘》﹐以示虛心接受指教。
  道光帝晚年時為選擇接班人的問題而傷腦筋﹐頗費躊躇﹕「欲付大﹐猶未決﹐令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咸豐)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以聚獵比武的方式來辨別兒子們之高下﹐本無可厚非。只不過作為裁判的父親﹐暗自擬定的是另一種比賽規劃﹕「並非比槍法、比武力、比戰利品﹐而是比人心之善惡。」因此﹐獵物頗豐的恭王奕訢反而落選了﹐懷抱著一桿道具般的空槍的咸豐卻脫穎而出。
  據傳道光曾考問這兩位勢均力敵的競爭者﹐出了一道題目﹕「何為治國之本?」在趙大力著《恭親王奕訢》一書裡﹐奕訢回答﹕「當然是國富民強﹐只有發展經濟大業﹐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社稷才能安定﹐大清國才能穩定。」而咸豐則回答﹕「治國之本惟仁孝﹐賢德最為重要﹐得人心者得天下﹐若不恩濟於民﹐撫育百姓﹐取信於民﹐則人心所向難以駕馭﹐若人心不軌﹐則難圖大業。」兩人說得都不錯﹐但各有偏重。我以為奕訢的態度更務實一些。
  十個手指不可能一樣長﹐奕訢與咸豐雖為兄弟﹐卻具有不同個性﹐從南苑校獵各自的表現就能看出來﹐咸豐偏重於仁其實是個庸人﹐奕訢傾向於勇(倒是可造之才)。一山不容二虎﹐咸豐上臺以後﹐奕訢只好低眉順眼地跑跑龍套﹐以免把新帝比下去了。即使這樣﹐咸豐對其仍加以提防與排擠。楊義先生曾將這哥倆比作萁豆相煎的曹丕與曹植﹐可見奕訢日子是很難熬的﹕「曹植借詩洩憤﹐成為曠世詩伯。恭親王卻把詩情傾註於林苑﹐使他的花園成為磚瓦木石堆疊成的沉默的詩了。」這位有經韜偉略而無法施展的王爺﹐在空曠的花園裡采菊、飲酒﹐也一樣備感壓抑吧?
  奕訢的硬骨頭﹐後來體現在敢與慈禧太后相對抗。慈禧有一寵臣﹐欲從紫禁城正門出去辦事﹐門官不允許﹐稱其違背祖訓(此門是皇帝本人進出的禦道)﹐雙方就爭吵起來。慈禧偏袒自己的走狗﹐要奕訢和刑部處死一點不給面子的門官。奕訢嚴詞拒絕。慈禧很下不來臺﹕「你算老幾?敢頂撞我?」奕訢不服軟﹕「我是恭親王。」慈禧威脅﹕「我撤了你的王爵!」奕訢不懼﹕「你撤得了我王爺的稱號﹐可改不了我是先皇六兒子的身份!」言下之意是你算老幾﹐反過來把慈禧給難住了。看來奕訢的本性是不畏權貴的耿直之人﹐傲氣十足。
  奕訢病逝第二天﹐光緒皇帝、慈禧太后攜禦前、軍機、內務府大臣們在褒光室辦理了一整天公務。議定恭親王奕訢的後事與待遇。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