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劉備為提防關羽做哪些安排

劉備為提防關羽做哪些安排

  終其一生﹐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事事皆為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考慮﹐但到頭來﹐卻落得身死麥城的悲慘結局。忠誠無錯﹐但在梟雄並起的年代﹐忠誠最終會淪為權力的附庸。不懂權謀的關羽﹐為自己的忠誠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關於關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劉備為了權力有意除去關羽﹐因而在關羽危難之時不去救援﹔有人說是孫權背棄盟約導致關羽慘死麥城… …那麼﹐關羽之死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為了親自征討劉備﹐離開鄴城﹐向長安進發。大軍七月出發﹐走到長安已是九月。一千多里的路﹐卻走了兩個月﹐這明顯不符合曹操雷厲風行的一貫作風。更加讓人奇怪的是﹐曹操走到長安後﹐並沒有立即發起進攻﹐而是到第二年三月份才進兵斜谷。
  原來﹐就在曹操抵達長安後不久﹐宛城發生了一次叛亂。當年十月﹐侯音劫持了曹操任命的南陽太守東裡袞﹐發動叛亂。鎮守荊州的關羽對侯音說馬上率大軍趕到﹐可是關羽的援兵遲遲未到﹐曹操手下大將曹仁卻帶領援兵趕到了。第二年正月﹐侯音被曹仁斬殺﹐叛亂平息。
  關羽為何沒來呢?原來﹐在得知曹操親赴漢中的消息後﹐劉備決定讓關羽拖住曹操的步伐﹐於是關羽就慫恿侯音發動了這次叛亂。關羽不指望侯音能成功﹐只要能分散曹操的精力﹐目的就達到了。而曹操唯恐宛、洛有失﹐不敢貿然進軍漢中﹐所以耽誤了好幾個月時間﹐一直到第二年正月侯音被殺﹐曹操才下令大軍繼續向漢中進發。而這時劉備早就在漢中佔據了主動。七月﹐劉備稱漢中王﹐擁有了與曹操平起平坐的地位。
  可是劉備給了關羽什麼地位呢?傳說中的桃園三結義時的誓言漸行漸遠﹐帝王野心充斥在劉備的心間。既得漢中﹐劉備又向東西兩線擴張。他要在生命的暮年﹐儘快地為十歲出頭的兒子劉禪打下基業。西北方面﹐他推進到武郡﹐圖謀涼州﹔東面則派遣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今湖北房縣)。孟達攻破房陵後﹐乘勝進攻上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劉備擔心孟達有異心﹐就派養子劉封從漢中順漢水而下﹐統領孟達﹐與之一起迫降上庸。由此﹐劉備將新城、上庸和魏興三郡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
  劉備的家業大了﹐關羽肩上的擔子也就更重了﹐因為新城、上庸和魏興三郡都在荊州﹐而荊州是由關羽鎮守的。當時劉備的地盤只是益州加荊州﹐關羽一人獨挑荊州重擔﹐劉備才得以安安穩穩地在益州為稱帝做準備。按責任﹐按資歷﹐按交情﹐按戰功﹐關羽都應該高人一籌﹐可是劉備給了關羽應有的地位嗎?劉備宣佈了四方將軍的任命﹕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九卿下﹐是不參與政務的最高將軍級別了。再往上就是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那就非單純的軍職﹐而要承擔三公九卿的工作了。
  劉備這個任命很糊塗。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四人當中﹐黃忠雖然有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的功勞﹐但是再無其他殊功﹐很難與其他三人並列﹔四人之中只有關羽獨鎮一州﹐負責荊州軍務和政務﹐他太重要了﹐似乎也不宜與其他三人並列﹔此外﹐前將軍只能負責軍務﹐與關羽的職責不配。
  可是﹐劉備非但沒有給關羽相稱的職位﹐甚至還有點兒故意打壓他的嫌疑。隨後﹐劉備對荊州各郡太守做了安排﹐任命糜芳為南郡太守﹐關羽為襄陽郡太守。可是襄陽郡在曹操治下﹐關羽只能是一個空頭太守。這又是一個非常混亂的人事安排﹕關羽沒得到他相應的荊州牧職位﹐而劉備自己在做益州牧的同時又領荊州牧﹔關羽只是一個空頭太守﹐沒有權力號令荊州一寸土地﹐劉備卻讓他鎮守荊州﹔更糟糕的是﹐襄陽郡太守關羽因為沒有地盤而駐紮在江陵﹐但江陵屬於南郡﹐南郡太守則是國舅糜芳。不難看出﹐劉備對關羽的掣肘實在煞費苦心。
  再窩囊的人﹐也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一安排﹐何況是關羽。智者諸葛亮看出了劉備這一安排的玄機﹐他說﹕「黃忠的名望本來就不如關羽、馬超和張飛﹐但是現在讓黃忠與他們同列﹐馬超和張飛尚可以接受﹐關羽恐怕會感到不服。」後世有人分析﹐諸葛亮這樣說﹐其實是想換下黃忠﹐換上趙雲。但是﹐也有另外一種可能﹐諸葛亮在提示劉備應該給關羽更高的職位﹐例如衛將軍或荊州牧﹐這樣與關羽的責任相當﹐也有利於關羽調度整個荊州﹐更是對一個三十多年來一直忠誠的人的尊重。
  也許是諸葛亮的話太過隱晦﹐也許是劉備揣著明白裝糊塗﹐劉備還是維持了最初的任命﹐並派鐵嘴費詩去給關羽頒布任命詔書。「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關羽不同意如此安排。體內流淌著忠誠血液的關羽﹐不知道對劉備進行質疑﹐只知道拿黃忠來做出氣筒。
  費詩開導他說﹕「那些建立功業的人﹐手下的人才都不止一個。過去﹐蕭何、曹參與高祖是少小親舊﹐而陳平、韓信是後來亡命投奔高祖的﹐最後排定官位﹐韓信居首席﹐也沒有聽說過蕭何、曹參有怨言。(言外之意﹐你關羽也不該有怨言)現在漢王因為黃忠有斬夏侯淵之功﹐特意尊崇他﹐可是﹐在漢王心裡﹐黃忠會超過您嗎?且漢王與您休戚與共、禍福共享﹐所以我認為您不宜計較官職之高下和爵祿之多少。我就是一個辦事人員﹐您如果不受命﹐我轉身便走﹐只是恐怕以後您會後悔。」言外之意﹐你要儘快接受﹐否則就會有違命之罪!
  這番話既給關羽戴了高帽﹐又抓住了他的小辮﹐還順手打了他一棍子﹐軟硬兼施﹐逼得關羽不得不接受任命。關羽能聽不出費詩的弦外之音嗎?既要用關羽來打天下﹐又要防備關羽以後爭天下﹐這才是劉備的內心。劉禪剛滿十歲﹐劉備絕對不會給兒子培養一個難以馴服的邊將。但是劉備現在還不能捨棄關羽﹐因為他現在還沒稱帝﹐沒有關羽的配合﹐他是不可能做皇帝的。
  費詩在代表劉備綿裡藏針訓誡關羽的同時﹐還給他送來了節鉞(節鉞是帝王身份的象徵﹐偶爾會暫借給人臣﹐稱為「假節鉞」。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人臣就可以代替君主出征﹐但戰後要交還節鉞﹐不再享受特權)。這就是說﹐劉備只給了關羽作戰的權力﹐而不允許他握有政權。既要用你﹐還要限制你—古已有之的帝王馭人術。這個任命﹐為關羽後來的樊城之敗埋下了隱患。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盛夏到來﹐空氣中流動著一種動盪不安的氣息。荊州﹐即將成為全國的風暴中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裡描述的美好霸業﹐一直強有力地誘惑著劉備。被《隆中對》操控的劉備﹐讓費詩授予關羽節鉞﹐言外之意就是給關羽下達進軍襄樊的命令。於是﹐關羽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自率主力北上樊城。
  很顯然﹐關羽是那個「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上將」﹐但是劉備卻沒有同時「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劉備正在益州做一些穩定工作。59歲的劉備﹐迫切想為兒子留下一份穩定的基業﹐因此穩定益州﹐成了他目前最重要的事。就這樣﹐「命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與「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隆中對》中兩翼起飛的戰略﹐在劉備的愛子心切中打了個對摺。
  樊城內洪水氾濫﹐房屋紛紛倒塌﹐鎮守樊城的曹仁猶豫是不是該棄城而去。這時﹐只要關羽稍微再努把力﹐就能攻克樊城。可是﹐曹仁最終還是立下了堅守的決心﹐竭盡全力的關羽一時間竟再也拿不出壓死樊城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時﹐只要劉備稍加援手﹐樊城便旦夕可破﹐可是劉備居然沒有派一兵一卒。史書沒有記載劉備這樣做的原因。有人說劉備無兵可派﹐這是不對的。最起碼﹐劉備可以讓上庸三郡的孟達或者劉封順漢水而下﹐直逼襄樊。有人說劉備是要藉此滅掉關羽﹐還有人說諸葛亮反對出兵﹐要壓制關羽。這些也都是不靠譜的說法。姑且不論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是什麼態度﹐單從行為的效益角度講﹐劉備和諸葛亮就不會這麼做。道理很簡單﹐關羽失敗﹐荊州失去﹐對蜀漢是有害無益的﹐這不是劉備和諸葛亮希望看到的局面。
  事實上﹐劉備和諸葛亮根本就沒打算攻克樊城﹐當然就不會派遣援兵。甚至關羽本人也未集中精力於襄樊﹐因為在攻打襄樊的同時﹐關羽還將戰線拉長到許都以南﹐惹得周圍的人紛紛叛曹﹐然後派人前來表示歸順。既然不是真刀實槍地攻打襄樊﹐那麼關羽的出兵意義何在?一塊玉璽告訴了人們答案。
  緊張的戰爭間隙裡﹐關羽接見了襄陽男子張嘉和王休。按常理﹐這兩個來歷不明的人是沒有資格見關羽的﹐何況關羽當時正忙著圍攻樊城﹐可是﹐他們捧著一塊重要的石頭﹐說是玉璽﹐而且是從漢水水底發現的玉璽。關羽大為高興﹐派張嘉、王休二人去成都獻上玉璽。
  無獨有偶﹐有人在益州武陽發現了黃龍﹐一條河裡流著兩種顏色的河水﹐涇渭分明﹐恰如河裡出現了黃龍圖案。人們說﹐這是祥瑞﹐是劉備稱帝的預兆。
  而所謂的「漢水玉璽」﹐其實是關羽一手導演的。忠誠於劉備的關羽﹐冒著戰敗的危險﹐在攻打襄樊、提防東吳的同時﹐還派人去宛、洛一帶擴大影響。他的目的﹐就是讓中原的人看到漢王的軍隊﹐知道世上還有一個漢王。畢竟﹐中國的皇帝最想得到中原的承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