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鶴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鶴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的一部分﹐對於魏晉南北朝那個時代﹐其實有很多的文化發展﹐除了那些傳統的文化之外﹐比如動物的文化就是很經常被提及的﹐下面就來講解下關於南北朝時期的的「鶴文化」的形成和定位!
  鶴形象集中出現在了辭賦、詩歌等文學作品當中﹐並在新型文體小說的雛形《世說新語》與《搜神記》中有所反應。本階段的辭賦作品中﹐蘊涵著豐富的鶴文化。據不完全統計﹐這些辭賦作品中至少有6篇為鶴專門作賦﹐有近40篇或多或少涉及鶴﹐提到了白鶴、黃鶴、玄鶴等諸多品種﹐有鶴唳、鶴舞、鶴翔的寫真﹐也有以鶴為象徵﹐關於高潔、長壽、忠貞、離別等寓意的描寫。此時的鶴亦與樂器結緣﹐鶴氅、羽扇等物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
  這一時期﹐鶴文化的發展出現了兩大新變化﹕其一是實現了鶴文化從人格化向神化的轉變並與人格化的鶴文化交相輝映;其二是鶴文化發生了平民化演變﹐擴大了鶴文化的受眾範圍。而這兩個顯著變化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的盛行、道教的傳播聯繫密切。
  「魏晉時期形成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的理論形態就是魏晉玄學。魏晉玄學的形成和老莊思想有明顯的關係﹐東晉以後又吸取了佛學的成分﹐步入新的階段。」三國魏人王弼、何晏引領玄學的思潮﹐率先在玄學領域發聲。隨後的阮籍、嵇康、郭象、郭璞、何劭、陶淵明等人也加入這一行列﹐成為了玄學大師﹐東晉以後玄學流傳更加廣泛。這些玄學大師有的同時還是文學大家﹐在他們的推動之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開始走向自覺並在人的主題方面探索前行。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誕生於東漢末年﹐並迅速在民間、達官貴人之間傳播開來﹐有太平道、五斗米道之分﹐其中的五斗米道與鶴淵源頗深。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張道陵學道的地方叫鶴鳴山﹐附近還有待鶴軒、聽鶴亭等建築。「道教利用鶴的善飛和長壽的特徵加以想像﹐把鶴與仙人、道士聯繫起來。」道教經典《雲笈七簽》中談到張道陵可以騎著仙鶴往來。「《丘浮公相鶴經》中說鶴『蓋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也』」。東晉道教大師葛洪在其《抱朴子》中記載﹕「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此時的道教為鶴的神仙化做出了重要貢獻﹐鶴、道、神仙三者密切聯繫在了一起。當時的道士稱羽士﹐道服稱鶴氅﹐道士成仙稱為羽化。時人羨慕道士的「仙風鶴骨」﹐渴望延年益壽﹐又苦於社會動盪、人生苦短﹐故將羽化成仙的美好願望寄托在鶴的身上﹐道教亦因此得以廣泛傳播﹐而道教廣泛傳播的過程中不僅影響了達官顯貴﹐也影響了平民百姓﹐鶴文化平民化的傾向由此出現。
  鶴文化經過長達千年的發展演變﹐終於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初現繁榮。這一時期的鶴文化上承千年鶴文化積澱﹐將先秦樸素的鶴圖騰、人格化轉變﹐秦漢時期鶴文化的發展成果彙集於一身﹐實現了在大變革時期玄學、道教影響下的神化嬗變﹐在豐富的文體如詩歌、辭賦、小說﹐尤其是《搜神記》一類的更接地氣的文學樣式的廣泛傳播以及道教的擴散中開始了平民化進程。
  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鶴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鶴的一些內涵固定下來﹐成為了高潔、吉祥、長壽、忠貞的象徵。而在眾多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鶴文化意義重大﹐在整個鶴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獨特作用﹐為日後鶴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大量成果﹐初步奠定了鶴文化發展的基礎。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