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中國古代瘋狂的特貢

揭秘中國古代瘋狂的特貢

  民間傳說﹐夏朝的時候﹐有一貧苦樵夫伐樹時發現了一大塊白脂﹐不敢私用﹐遂敬獻給大禹製成蠟燭。封建社會﹐不同品秩之人的飲食用度﹐都有著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居下位者﹐即使得到了不屬於自己使用範圍內的東西﹐也必須呈獻給上位者﹐否則就是僭越。《詩》云﹕「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 」商代之初﹐各路諸侯及部落首領﹐朝見天子時就要拿著最好的物品進貢。貢品包括精美織繡、寶玩珠玉以及各地特有的物產﹐專供天子享用。這種做法到了漢代﹐更是發展成為了一種禮制。
  封建時代的特供﹐除了有產品質地上乘、珍異難求之類的因素﹐就連瓜果蔬菜長得特別巨大﹐也不是普通人能夠享用的﹐必須敬獻給皇帝。《太平廣記》載﹕唐高宗時﹐益州長史李崇真的官署里結了一個很大的橘子﹐想要上表獻給皇帝﹐後來發現有異﹐剖開一看﹐竟然有一條赤練蛇盤踞橘中。唐德宗時﹐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見到一隻斗大的柑子﹐想進呈皇帝﹐時有醫生在座﹐勸他不要魯莽從事。韋皋讓人剖開看﹐柑子里面竟然有一條兩頭蛇。故事的真實性姑且不論﹐從中即可看出﹐古時皇帝特供所涉及的範圍之廣。
  明代的特供最為奢靡﹐就連皇帝用的手紙﹐都是以四川的野蠶繭織就﹐特供進呈上來的﹐用一次就丟棄。後來有皇帝覺得這樣太浪費﹐一度下令停止絲絹手紙的特供﹐但他聽聞這樣又會斷掉川中一部分織戶的生計﹐有了拉動地方經濟的借口﹐他也就繼續心安理得地使用下去。明人謝肇淛的《五雜俎》載﹐明神宗時﹐宮廷以享受反季節的蔬果、鮮花為時尚﹐專門有人冬天在地窖里燒火﹐營造暖室環境﹐種植黃芽菜、韭黃、西瓜、牡丹花﹐作為特供進呈大內。因花費巨大﹐神宗末期﹐內府告匱﹐不得不挪用濟邊銀來填補虧空。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