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吳三桂降清疑點頗多

吳三桂降清疑點頗多

  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陷了明朝統治下的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在增援途中聞訊後﹐倉皇逃回山海關。李自成親率大軍開赴山海關﹐想以武力逼降吳三桂﹐吳三桂非常害怕﹐便向清朝求援。當李、吳兩軍在山海關前展開血戰之時﹐清朝的精騎突然殺出﹐農民軍毫無防備﹐慘敗而歸﹐從此一蹶不振。由於史書中的種種記載﹐史學界一直矚目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鎮壓農民起義這一事件﹐人們一直認為吳三桂此舉便是投降了清朝。但近年有人認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並不是表明他投降了清朝﹐並提出了種種證據。這一說法使似乎讓本已蓋棺定論的問題重又成為歷史謎團。
  至少還有兩點理由可以說明吳三桂投降了清朝﹕第一﹐清朝最高統治者視吳三桂為降將﹐如清攝政王多爾袞就把吳三桂作為部下來驅使﹐命三桂兵各白布系肩為號﹐命三桂軍先鋒﹐又命吳三桂以步騎二萬前驅追賊。清廷為了獎勵吳三桂在戰爭中的功勞﹐還授三桂平西王勒印。後來清帝剝除吳三桂爵位時﹐也把他稱為降將﹕「逆賊吳三桂窮蹙來歸﹐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輸未投降﹐授之軍旅。」在清朝廷的眼中﹐吳三桂就是一個明朝降將。
  第二﹐吳三桂入關後的所作所為也表明他已真心降清﹐吳三桂打著為明王朝復仇的旗號引清入關﹐但是在南明政權的福王多次派人拉攏吳三桂時﹐吳三桂卻斷然拒絕。如當福王的侍郎左懋第謁三桂﹐出銀幣且致福藩意時﹐吳三桂說﹕「時勢如此﹐我何敢受賜﹐惟有閉門束甲以俟後命耳」。除了福王之外﹐還有幾任南明王﹐吳三桂都不曾表示要協同反清復明﹐與此相反他竟然親自出兵緬甸追殺南明永歷王。可以看出不管當初引清兵入關時吳三桂是怎麼想的﹐在清兵入關後﹐他就投降了清朝﹐此時他已經不敢違抗清廷的命令﹐更不敢有任何反清復明的想法了。為了向清王朝表示他的忠心﹐他破流賊﹐定陝﹐定川、定滇﹐取南明王於緬甸﹐又平水西土司安氏﹐儼然成為清廷平定天下的一把利刃。
  否認吳三桂「降清」的人則認為﹐北京失守後﹐形成了三股較強的政治勢力並存的局面﹐即吳三桂、農民軍、清王朝。而夾在這兩股勢力中間的吳三桂勢力最弱﹐因此他能走的路只有兩條﹕要麼抗清﹐要麼鎮壓農民軍﹐考慮到其父親被農民軍扣押、愛妾受辱﹐為報此仇﹐吳三桂選擇了聯合清朝的道路﹐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投降清朝。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吳三桂一貫抗清的態度決定了他不會輕易降清。在任遼東寧遠總兵期間﹐吳三桂曾多次參加抗清鬥爭﹐甚至在明清松錦戰役後﹐明軍明顯處於下風的情況下﹐他的態度仍很堅決。吳三桂對明朝降清的勸降函都「答書不從」。
  第二﹐多爾袞在山海關戰後加強了對吳三桂的控制可以證明吳三桂未降。史載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勝利的當天﹐玩弄權術﹐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又將一萬步兵交給吳三桂。這說明吳三桂受到了多爾袞的拉攏和控制。
  第三﹐山海關戰後發表的檄文證明其未降。清軍與吳三桂乘勝追擊﹐吳三桂提出了周命未改﹐漢德可恩、試看赤縣之歸心﹐仍是朱家之正統的口號﹐如吳三桂已降﹐也不會發佈這樣的檄文﹐清廷也不會允許他這樣做。
  第四﹐在山海關一役後﹐在攻陷北京前後吳三桂欲立朱明太子的行動證明其未降。李自成敗退永平﹐吳三桂提出約自成回軍﹐速離京城﹐吾將奉太子即位﹐又傳帖至今﹐言義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為先帝服喪﹐整備迎候東宮﹐可是多爾袞命其西行追賊的策略打亂了吳三桂的如意算盤。吳三桂因其勢力太弱﹐只得聽從了多爾袞。
  第五﹐暗中積蓄實力以反清復明也可證明吳三桂未降。他一邊廣招賢才﹐暗布黨羽﹐陰養天下驍健﹐收忍荊楚奇才﹐一邊厲兵秣馬﹐為將來的戰爭殖貨財。他之所以沒有實現反清復明的願望﹐是因為清政治統治的日漸強大使「反清復明」的旗幟沒有了號召力。而吳三桂是否降清這一歷史問題已不能用後來的歷史進程說明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