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南北朝如何審貪官

揭秘南北朝如何審貪官

  如果可以由我選去哪個朝代當官,我想來想去,還是選魏晉南北朝。按理說,宋朝是最好的,宋朝最優待文官,但是,在宋朝不能犯事。狀元郎陳世美當上了皇帝的乘龍快婿,包公說鍘了也就鍘了;一代文才蘇軾,投放到牢房裡弄得死去活來;還有如「夕貶潮陽路八千」的事情,簡直像炒一碟小菜。其他朝代看來也不錯,但是,屁股常常挨板子,皮開肉綻,血肉模糊,可不是好玩的。魏晉南北朝當然也不是很完美,比如戰亂時期多於安穩日子,但是當官還是蠻好的,再戰亂,當官的首先還是有保障的。單就官員犯事後得到的處分,你就會真切地感覺到這時期皇恩浩蕩啊!
  按照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的幸福感定義:「沒有廣大群眾的窮苦就不能體現少數精英的幸福。」在魏晉南北朝,恰如斯言啊。在這時節,王法對下里巴人犯罪是實行「零容忍」的,其立案標準可不是2000元,而是兩把稻草的。南朝齊孔秀之當吳縣縣長,縣裡有個10歲頑童偷割了鄰居田里的一把稻穀,吳縣長特別「震怒」,是可忍孰不可忍!立刻簽單拿人,有人勸曰:「懵懂小兒,當以寬大為懷啊!」王縣長就訓了此人一頓:「十歲便能為盜,長大何所不為?」。卡嚓,把這小蟊賊給殺了;北魏李洪之當秦、益兩州刺史,到任即宣佈一條禁令,凡帶刀行者與搶劫同罪。行人帶刀就是起了殺心,起了殺心就該殺頭,「卡嚓」,「卡嚓」,「卡嚓」,一殺就是三四百,據說這裡治安狀況特別好了,從此路不拾遺,郡無劫盜。「零容忍」還真是成效顯著。
  有對比度才有幸福感。在魏晉南北朝,當上了官,那麼就從此進入了「自由王國」,只要你守住了「不反皇帝」的底線,那麼,你愛幹什麼你就可以幹什麼。「違紀」的事情幹了,一點事也沒有,「犯法」的事情幹了呢,也沒什麼事情。即使犯了前朝與後代規定的「死罪」,只要你能夠堅持「絕食三天」,那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有好處全得,有壞事全無,這樣當官的「好」時代,哪裡有?
  譬如吧,暴政的秦始皇發明了「連坐」法,一人犯事,不但全家遭殃,而且全村也得遭殃的。這個連坐法的條文裡,沒有規定村裡的世族該連坐,也沒有規定不該連坐。在往朝,那都是「有福不同享,有罪即同當」的,到了這時期,世族長期都是超然於法律之外,不在其律之中。據說這個問題曾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劉宋朝「高層」因此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廣泛「調研與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族犯事,庶民必須連坐,而庶民犯法,世族可以不連坐。如犯罪非常嚴重,那麼士大夫可以讓奴婢去頂。奴婢大都是士大夫的通房丫頭,應該說是他們的「副職夫人」。犯了事情,一把手超然,讓二把手三把手把責任擔當起來,以示負責,表明了以法治國的姿態。
  在南北朝當官的妙處還不在這裡,妙的是其立案標準不是2000元為底線,恐怕是5萬、50萬兩銀子吧。更妙的是,他們對官員搞的「刑偵手段」特別好玩。秦漢以來,官員如果當上了犯罪嫌疑人,那麼往往都會大刑伺候,朱元璋更是剝皮揎草,逼著他「老實認罪」。而南北朝呢,他們用的是「測立」法,官員若是犯了貪污、瀆職等等犯罪情事,就把他推到一個高一尺的圓頂土垛上,每天「罰站」兩次,每次「罰站」7刻。古代每一晝夜劃為100刻,7刻大概是一兩個小時吧,罰站這麼久,得讓他恢復體能啊,所以,完成了一天內兩次「罰站任務」後,可休息3到5天,然後再審。當然旁邊會有審訊官時不時審問一句:「你貪污了嗎?」或是「你瀆職了嗎?」或是「你強姦良家婦女了嗎?」只要你閉口不答,連續「罰站」幾次,每次都不認罪,就可以免除「刑罰」。
  上面說的是一般幹部,到了更高級別的幹部,那就不用「罰站」了。在外面讓幹部「罰站」丟人現眼,多不雅觀,有損形象不是?所以,大概到了刺史府官那一級,不用「罰站」審問法,用的是「斷食」方式來「逼供」,也就是犯罪嫌疑人被「雙規」以後,關在「屋子」裡,不給他飯吃。當然,每天都是可以喝粥的,那粥有無營養就得看這官平時與司法人員的關係如何了。關係好的,可能喝得上八寶粥;關係不好的,那就對不起,是稀粥了。這邊喝粥,旁邊依然還是有法官在審。如果你連續被關了1000刻,依然行使著你的「沉默權」,那麼,恭喜你,沒事啦,可以無罪釋放了。
  不論是「罰站」,還是「斷食」,這裡的關鍵是你是抗拒還是不抗拒、是坦白還是不坦白。如果坦白,既然你自己都承認了,那還有什麼話可說?關黑屋子裡去吧;如果你抗拒了,你堅決不認罪,那麼,好,你是個意志堅定的好幹部,國家需要這樣的好幹部,繼續當官去吧。坦白從寬,如果你還年輕,那麼有牢給你坐的,直把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如果恰好是過年時節,那麼,堅決抗拒吧,你馬上就可以回家過年了,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哦,那是疑罪,疑罪從無,沒罪。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