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文革時各行業的腐敗

文革時各行業的腐敗

  我們這一代人,大都經過建國初期、三年困難時期和文化大革命這三個時期。那時候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十分貧乏。如今改革開放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那困難時期的歌謠,又怎能忘記呢?那時候,物資緊張,買什麼都要票,買布要布票,買米要米票,街上就流傳這麼一首歌謠:「提油瓶,帶布證,匆匆來到大街頂。店員一看無對證,青暝實在無路用。」那時候,各行各業有自己近水樓臺的好處:「電廠趁光,糧站趁糠,百貨商店趁妝,點心店趁肉湯,教師趁紙擦腳倉(屁股)。」
  說來說去,還是幹部最吃香「要嫁嫁幹部,工資無一百也八十五,住宅大厝雙頭護,厝內有針車補衣褲,出門有腳踏車省輦路。」經濟上不去,想要出風頭,難免出洋相:「少年家,勇健健,三領衫,兩領獻。手錶不走掛過癮,腳踏車未坐先漏鏈。」為什麼那時人會那麼窮,關鍵問題在於生產力上不去,「作是牛聲馬吼,分是捧升捧鬥」,「公家牛用在扛,公家廁所作池塘」。
  有歌謠形容社員出工勞動情景:「少年的捲煙卷不煞,查某放尿跟歸割。老農氣甲六六蔡,生產隊長梅敢喊。」評分時,「為著爭一厘,吵甲雞頭啼」。就有俗語說:「多牛踏無糞,多人無埭困。」那時,安溪的劇作家諸葛輅先生在劇本《藍溪風雲》中有這麼一句歌詞:「那是包產來到戶,社員幹勁大提高。作好作歹不要緊,各人的田失各人顧。」
  幸運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走上了幸福路,農民「承包責任制,越做越好勢,收成無處下」,商人「車輪滾滾,紙字歸卯捆」,然而,那時期的歌謠至今仍令人酸鼻,讓人記憶猶新。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