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梁武帝蕭衍為何會餓死宮中

梁武帝蕭衍為何會餓死宮中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裡(屬今江蘇常州)人。其父蕭順之,為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故蕭衍為蕭道成族侄。蕭衍自幼聰穎,博學多才,特於文學方面更有天賦,早年游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與沈約、謝眺、范雲等為「竟陵八友」。公元502年,奪取齊政權,建立梁(因蕭衍被封為梁王,因以為國號)。蕭衍在位四十八年,前期勵精圖治,頗有政績,其治堪與宋文帝「元嘉之治」比肩。但蕭衍善始而無善終,後期篤信佛教,任用奸佞,終致「侯景之亂」,餓死於台城,終年八十六歲,為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乾隆帝終年八十九歲,南越帝趙佗一般不算),謚號武帝,廟號高祖。
  梁武帝晚年,篤信佛教,曾三次出家,大臣費錢以億萬贖之,南梁境內,佛寺遍地。當此之時,北方正值兩魏紛爭,而梁武帝卻多次於同泰寺講論佛經而已。梁武帝用法寬於上而嚴於下,憂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則案之如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舉家質作,民既窮窘,奸宄益深。其六弟蕭宏,奢侈無度,領兵大敗而還,梁武帝不加責罰,仍委以高官。故溫公評曰:「宏為將則覆三軍,為臣則涉大逆,高祖貸其死罪可矣。數旬之初,還為三公,於兄弟之恩厚矣,王者之法果安在哉!」(《通鑒》卷一百四十八)其侄蕭正德,叛逃東魏,因為未達到其目的,復還南梁,武帝不加責罰,仍「復其封爵」。後蕭正德依附侯景,引叛軍攻入建康。
  侯景乃鮮卑化的羯族人,少貧窮無賴,跛足,但善騎射,初投爾朱榮,後歸高歡。高歡死後,因與高歡之子高澄不合,欲投西魏,而西魏不納,於是投南梁。南梁多數大臣反對接納侯景,蕭介評侯景為「非歲暮之臣,棄鄉國如脫屣,背君親如遺芥」,武帝不從。後武帝欲以侯景交換被東魏俘獲的侄子蕭淵明,侯景遂舉兵叛亂。公元549年,侯景攻入建康,《通鑒》記載了一段梁武帝與侯景的有趣兒對答:「上神色不變,問曰:『卿在軍中日久,無乃為勞。』景不敢仰視,汗流被面。又曰:『卿何州人,而敢至此,妻子猶在北邪?』景皆不能對。任約從旁代對曰:『臣景妻子皆為高氏所屠,唯以一身歸陛下。』上又問:『初渡江有幾人?』景曰:『千人。』『圍台城幾人?』曰:『十萬。』『今有幾人?』曰:『率土之內,莫非己有。』上俯首不言。」
  此段對話,有梁史美化武帝之嫌,但也顯武帝之無奈。侯景困武帝於台城,上所求多不遂志,飲食亦為所裁節,憂憤成疾。五月,武帝口苦,要蜂蜜而不得,連說「荷荷」二字而死。後湘東王蕭繹(即梁元帝)雖平定了侯景之亂,但梁亦元氣大傷,人口銳減,版圖丟失過半,北強南弱格局更為發展,故其後隋得以滅陳統一中國。
  「打江山易,坐江山難」,誠然!以梁武帝之資,當初起兵,何其明斷,而晚年又何其昏聵也!溫公評梁武帝曰:「梁高祖之不終也,宜哉!… …自以蔬食之儉為盛德,日昃之勤為至治,君道已備,無復可加,群臣箴規,舉不足聽。如此,則自余切直之言過於琛者,誰敢進哉!由是奸佞居前而不見,大謀顛錯而不知,名辱身危,覆邦絕祀,為千古所閔笑,豈不哀哉!」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