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慈禧、光緒如何成為最早的蠟像模特

慈禧、光緒如何成為最早的蠟像模特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5年向社會公佈了清代電報檔案,裡面記載了清朝末年法蘭西博物院製作並展出慈禧蠟像的一些情況。當時清廷上下,包括慈禧本人,對蠟像藝術了解不多,所以很難接受這種藝術形式。「蠟像事件」導致了中法兩國外交部門多次接觸和交涉,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法國人為什麼非要製作慈禧和光緒的蠟像呢?說來話長。據清宮電報檔案記載,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素以世界強國自居的法國軍隊,在鎮南關慘遭清軍痛打,一敗塗地,使得發動戰爭的法國內閣,土崩瓦解,集體辭職。法國民眾開始對中國有所了解,知道中國有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太后叫慈禧。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後,法國民眾對中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知道了中國還有一位準備效仿西方政治的年輕皇帝叫光緒。於是法國的蠟像藝術家廣泛搜集兩人的畫像及各種圖片,製作了中國太后和皇帝的蠟像,並在巴黎、倫敦等幾座城市巡迴展出。用蠟製作的慈禧,竟然栩栩如生;身穿龍袍的光緒,更是紅光滿面、呼之欲出,吸引著眾多遊客的目光。人們駐足觀賞,品頭論足,有高談闊論的,也有竊竊私語的。
  然而,在這些遊客當中,卻有一個中國人。根據現有材料推測,此人應是愛新覺羅·載澤。光緒三十一年(1905),愛新覺羅載澤與徐世昌、端方、戴鴻慈、紹英一同被清政府任命為出使大臣,赴日、英、法、美、比等國家考察各國政治。載澤一行在法國博物院,看到了蠟像這門新興的藝術。本來,載澤等人不對這門藝術感什麼興趣,可是當他們看到諸多的遊人紛紛饒有興致地觀看一對中國蠟像人物。這對人物男的身穿龍袍,女的衣著華貴,都是那樣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不看不要緊,一看嚇一跳。原來這對蠟像人物是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
  載澤等人雖說是第一次見到蠟像為何物,也見到其他國家的王公貴戚被製作成蠟像進行展覽,但那畢竟是西方人的做法。想想在國內,堂堂大清國皇太后、皇帝,舉國上下誰敢直視;在異國他鄉卻是與各色閒雜人等混在一起,遭到任人隨意比比劃劃指指點點的處境。這還了得,這嚴重有損大清帝國的顏面。載澤回國後立即向外務部報告了這一事件,一時間朝廷上下議論紛紛,慈禧太后本人知道這一情況後,也是十分的不痛快,表示無法接受西方的這種所謂藝術形式。晚清外交部和法方開始多次交涉,這件事成了一件不大不小的外交事件。
  載澤的報告主要說:一是蠟像不像真人,形象不好;二是服裝粗糙,完全不符合朝廷規定的款式;三是慈禧的形象不如光緒的突出。這前兩點還好說得過去,洋人蠻夷不化,做事稀里糊塗,咱不跟他一般見識;可他們也不能不懂規矩,在大清國是太后老佛爺說了算,老佛爺才是主掌乾坤的第一人,她的光芒怎能讓他人掩蓋呢?這是絲毫不能馬虎的事。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用當時最先進的有線電報給「出使法國大臣」劉式訓發電報,指使其和法國外交部進行交涉。這些往來電報文件存在晚清軍機處電報檔案,記錄了當時的情況。六月二十六日第一封電報,要求劉式訓知照外務部撤除慈禧太后和光緒的蠟像。電文內容為:「澤公面稱,前游法國博物院,見有太后、皇上蠟像,並非真像,衣飾亦不如式,希婉達外部,令該院撤去。」這樣內容的電報有幾份,劉式訓的回電是法方總是不置可否,不予搭理。清政府在這件事上雖然勞師動眾耗時費力,但拳頭總是打在棉花堆上,人家懶得和你理論,依然我行我素。弱國無外交,再怎麼交涉也沒人理,有的只是看笑話。最後清政府只能來了個不了了之。至於蠟像的最後下落,當然也就成為一個無人知曉的歷史謎案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