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歐洲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的大角逐

歐洲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的大角逐

  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是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即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場遍及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這次戰爭對於18世紀後半期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和軍事學術的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七年戰爭前夕,歐洲各大國之間的關係正醞釀著新的大變動,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其中對全局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英國從16世紀末葉到17世紀70年代先後打敗西班牙和荷蘭,它同剩下的唯一強大對手法國的矛盾迅速上升,兩強決戰勢所難免。其次是普奧矛盾。自從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為一系列獨立的諸侯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最為強大,它們都想成為德意志諸侯國中的霸主,同時由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領地西里西亞在兩次「西里西亞戰爭」中被普魯士佔領,兩國的鬥爭日益尖銳化。再次是俄普矛盾。
  沙皇俄國在18世紀初葉打敗瑞典而成為歐洲強國之後,繼續推行西進和南下擴張政策,並把目標首先指向東普魯士。普魯士的日益強大和對外擴張,構成了俄國西進的阻力,兩國關係急劇惡化。
  在上述背景下,各國都積極爭取盟國,孤立對手,縱橫捭闔,朝秦暮楚,展開尖銳而複雜的外交鬥爭。1756年1月16日,英普首先締結《白廳條約》,規定雙方負責在德意志境內維持和平,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矛頭直指奧、俄、法三國。鑒於此,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政府決心放棄原先簽訂的《俄英條約》,於1756年3月25日轉向同奧地利結成攻守同盟。稍後,法王路易十五政府於5月1日毅然與宿敵奧地利簽訂相互保證的第一次《凡爾賽條約》,雙方保證各自提供軍隊,援助另一方反擊任何敵人。
  隨著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雙方都進一步爭取同盟者。結果,漢諾威(英國王室在歐洲大陸上的世襲領地)、黑森-卡塞爾、不倫瑞克等德意志諸侯國以及葡萄牙先後參加英普同盟;瑞典、薩克森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多數德意志諸侯國以及西班牙則先後參加法奧俄同盟。在歐洲各派力量的分化組合行將完成之際,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判斷戰爭已不可避免,從普魯士所處戰略地位考慮,與其等待敵人進攻,不如趁敵人尚未完全準備就緒之機,先發制人,於1756年8月底親率9.5萬人的軍隊對薩克森發動突然襲擊,七年戰爭由此爆發。
  在普軍預有準備的軍事行動面前,薩克森軍很快陷入包圍,被迫投降,首府德累斯頓隨即被普軍佔領。在普軍對薩克森軍形成包圍時,奧地利派出一支軍隊火速增援,雙方在埃格爾河和易北河會合處的洛沃西采遭遇。交戰結果,奧軍未能突破普軍防禦,因此無法挽回薩克森的敗局,1756年的戰局以普軍的勝利告終。
  1757年初,弗里德里希二世決定挾薩克森戰勝之餘威,進軍波希米亞。5月6日,普軍向布拉格發起進攻,奧軍被迫退守城內。為解布拉格之圍,奧軍一部向布拉格開進,普軍亦派一部迎擊。兩軍在科林附近遭遇激戰,普軍失利,隨後解除了布拉格之圍,退回薩克森。此間,法軍分兩路在西線展開了軍事行動。弗里德里希二世從布拉格撤軍後,審時度勢,選擇其一路打擊之。兩軍於11月間舉行羅斯巴赫會戰,法軍大敗。當年,俄軍亦於5月間開始向戰場調動軍隊。夏季,乘奧、法軍對普軍兵力的牽制,進軍東普魯士,期間兩軍展開大耶格爾斯多夫之戰。普軍先佔優勢,但俄軍後又反敗為勝。戰鬥中,俄軍著名統帥,當時的旅長魯緬采夫嶄露頭角。俄軍取勝後,沒有發展勝利。普軍在羅斯巴赫會戰後,主力又由西東進,截擊進入西里西亞的奧軍,並於12月間舉行全年度的最後一次大會戰洛依滕會戰,取得全勝。
  1758年,反普同盟諸國總兵力進一步增加,但由於戰略指導上缺乏全局觀念,作戰行動不協調的情況嚴重存在。普軍趁敵方觀望之機,由洛依滕長驅直下奧地利領地摩拉維亞,並包圍奧軍主力一部駐守的奧爾米茨。此時解凍期已過,俄軍又重新西進。普軍遂放棄奧爾米茨,北上迎戰俄軍。普俄兩軍於8月25日在屈斯特林城附近的措恩多夫村展開血戰,打成平手。普軍在休整期間,於10月間遭到奧軍突然襲擊,傷亡慘重,與戰爭初期相比,實力已明顯下降。
  1759年的戰爭又以俄軍的西進為前奏。由於俄軍已佔領東普魯士,因而在戰略上作出調整,準備同奧軍會合,攻克柏林。普軍亦以俄軍為主要目標,7月間在法蘭克福東南截住俄軍,但戰敗。8月,俄奧兩軍在法蘭克福會師。為防俄奧聯軍進攻柏林,普軍集結兵力再次前往阻截,雙方展開了著名的庫納斯多夫會戰,結果普軍失敗。這場會戰使1759年成了七年戰爭的轉折年,普軍統帥弗里德里希二世對戰爭前途產生了悲觀情緒。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