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越王勾踐劍之謎

越王勾踐劍之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歷史是由許多國家的恩恩怨怨演義而成的。諸侯間爭雄稱霸的春秋戰國尤其如此。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就曾演出了一幕歷史上動人心魄的樂章。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成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卧薪嘗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經過十年努力、十年自強,終於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亡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自殺,並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從此,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就在中國歷史上代代相傳,膾炙人口,延續至今。有趣的是1965年12月在湖北一個叫望山的地方,竟然出土了一把鋒利如初的青銅劍,而劍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踐。劍如同他的主人一樣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同時也是越國那段歷史的見證者。
  這把青銅劍出土時,置於棺內人骨架的左側,並插入塗黑漆的木鞘內。劍長55.6厘米,劍形挺拔、莊重,製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華貴、典雅。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劍柄以絲纏繞,劍出鞘時寒光凜凜,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既然是越王勾踐用過的劍,而且又出土在人骨架的左側,您一定不會懷疑此骨架是越王勾踐的,但這種推測可能是錯誤的。因為此劍出土于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墓葬中,而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的劍為何沒有留存在越國故地,卻埋藏在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這就是越王勾踐劍留給我們的第一個謎。
  有人認為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中被楚軍繳獲,然後作為戰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手中。楚國貴族死後則把它作為陪葬品伴隨身邊。還有人認為,這把劍是越女嫁給楚國時的陪嫁品。因為歷史上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是楚昭王的寵姬。關於楚越之間的關係,在《史記》、《左傳》、《吳越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在楚威王以前楚越的關係還很密切,而後才漸漸疏遠,並且相互攻伐,最後楚把越滅亡的。根據同墓出土的大批竹簡得知,該墓入葬的年代為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所以說越王勾踐青銅劍是因贈送而自越傳入楚地,是很有可能的。目前考古發現傳世的越王劍,雖然有些是贈送而傳入楚地,但也有些必然是楚滅越時的戰利品而流入楚國的。這把越王勾踐親自用過的劍到底是友好時贈送的禮品,還是戰爭時繳獲的戰利品,確實是歷史上的一個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