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凡眼看楚漢相爭項羽敗北原因

凡眼看楚漢相爭項羽敗北原因

  項羽身上有許多優秀素質和能力,無愧於「霸王」稱號。但他為什麼會在楚漢相爭數年敗於劉邦,其中原因、個中緣故,很值得我們反思。按說,項羽與劉邦相比較,無論在天資、才學,還是能力、水平都略勝一籌,佔盡天機,存在優勢。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項羽和劉邦在中國歷史上,是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來項羽宰制天下,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是什麼導致歷史的車輪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其中的玄機、變數,這裡面的戲劇性、規律性,皆是後人費盡心機探求和總結的大好素材。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凡事都有其內在起根本作用的因素,都有適應發展趨勢的規律,唯有把握時代脈搏,瞭解歷史真相,善於總結,舉一反三,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民族社會文化等方面避免重蹈覆轍,避免再走彎路。實事求是地說,項羽和劉邦都屬具有大信念、大勇氣、大智慧的人,都是可圈可點的將帥人物,他們之所以後來的際遇不同,並非歷史的偏愛與時勢的惠顧,而是有些根本性的方面決定了他們的前途命運。
  儘管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真正起作用的就那麼幾條。譬如,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出生將門貴族,崛起於秦始皇大秦帝國動盪之際,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在短短三年內,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咸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他憑著天賦的軍事才能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在他二十七歲起,就逐步立下赫赫戰功;他用兵別有洞見,敢於行險,善於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強大實力。他本應成為秦始皇之後下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與年長一倍、出身草莽的劉邦對峙爭峰數年後,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嘗到一敗塗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雖善戰,政治謀略卻不敵老謀深算的劉邦,滅秦之後一連串失策的擾民、焚宮、封王、殺義帝等舉動,引發了四起的民怨及諸王叛亂,終於讓長於收買人心的劉邦羽翼豐滿,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業終於曇花一現、功敗垂成,出現全盤皆輸的大逆轉... ...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夷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畢竟,一時一事的得失,對整個歷史來說,並非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項羽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他自身存在著無法克服的性格品性及戰略眼界的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性格決定命運,眼界決定前途。項羽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凡事勇在先智在後;因性格暴躁缺失理性,抉擇時殘忍有餘仁善不足;加上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等,制約了優勢的發揮,影響了長項的發展,使得他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並不具備當好帝王的胸懷。
  我們將項羽與劉邦在這個方面的情況稍加對比,就可以更加容易看出彼此的差距。
  據《史記》記載,項羽一生的幾大敗筆,主要表現在:
  1、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2、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3、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4、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5、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而劉邦在此方面卻高明、睿智得多:
  1、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2、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避免了一場血戰,結局皆大歡喜。
  3、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4、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佈:「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堅忍克己,一切以大局為重。
  5、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通過比較和分析,項羽與劉邦孰是孰非、孰好孰壞,高下立判,功過頓顯。有道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歸向亦是如此。當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項羽,面對工於心計收買人心的劉邦,誰的勝算更多更大,不是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嗎?
  如此看來,劉邦勝項羽敗絕不是偶然的,其中有許多深刻的規律可循,有許多隱藏的道理可探,值得我們反思之深悟之。今天,我們執政執法執行,不也面對一些類似的抉擇和決策嗎?何去何從,並非是拍腦袋、拍胸脯、拍屁股就能夠輕易了結的事情,一切還是要顧大局、看全面、高眼界、寬胸襟、抓主流、利民生才好。
  人生在世,誰無理想抱負?可以說,無人不渴望優秀,無人不希望成功。我們當以項羽為戒,以劉邦為鑒,努力探求人生之道,探索成功之路。預祝所有朋友有志者事竟成!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