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項羽會稽起義為何要斬殺郡守殷通?

項羽會稽起義為何要斬殺郡守殷通?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漢族。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末隨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項羽的勇武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華數千年歷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在許多場合下專指項羽。
  項羽作為秦末時期著名人物,其一生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和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性格特徵構成了他獨特的人生軌跡,為後人長久不衰、津津樂道的話題。《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段關於項羽會稽起兵的記載。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涉等在大澤鄉起義。當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對項梁說:「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這也是上天要滅亡秦朝的時候啊。我聽說,做事情佔先一步就能控制別人,落後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讓您和桓楚統領軍隊。」當時桓楚正逃亡在草澤之中。項梁說:「桓楚正在外逃亡,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去處,只有項籍知道。」於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後又進來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說:「請讓我把項籍叫進來,讓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說:「好吧!」項梁就把項籍叫進來了。呆了不大一會兒,項梁給項籍使了個眼色,說:「可以行動了!」於是項籍拔出劍斬下了郡守的頭。項梁手裡提著郡守的頭,身上掛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籍一連殺了有一百來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向他們說明起事反秦的道理,於是就發動吳中之兵起事了。
  在這段記載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項梁、項羽斬殺殷通、高舉義旗的主要經過。
  殷通,生於何時何地不祥,秦朝會稽郡郡守,駐地在會稽郡治所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死於公元前209年。按說,最初,項梁和侄子項羽為躲避仇人的報復,跑到吳縣,曾受過殷通的不少「照顧」。特別是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後,殷通的政治敏感性告訴他,不僅秦朝已搖搖欲墜,因「諸郡縣苦秦法」,百姓「爭殺長吏以應涉」,自己也危在旦夕。他左思右想,決定乾脆來個帶頭起義,或許能夠保住性命。於是,找到項梁商量,想借助項梁項羽的力量與名望一起反秦。沒曾想,就是這個舉動,讓自己丟了卿卿性命。
  面對項梁項羽二人毫不猶豫斬殺曾經的好友和同道的舉動,很多人不理解,議論紛紛,評價不一。負面點評頗多,歸納後主要有三,有人視誅殺好友為不仁,曾經有恩與我,不該殺人家;有人視誅殺同道為不義,殷通本想起兵,也是反秦,不是相互殘殺嗎?有人視直面風險為不智,現在單獨起兵在郡守府裡殺郡守風險很大,太不明智。就一般的角度和眼界看這個問題,確實頗有些道理。
  換個角度概括地說,斬殺殷通,是形勢需要、起義需要、組織需要、戰略需要,簡單說就是樹旗、立威、揚名、籠心。
  其一,樹旗。翻開歷史,我們不難看到,當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後,全國各地反秦浪潮此起彼伏,各類小型義軍凸起無數。項梁項羽要想在眾多起義中具有重要影響,甚至取得中堅地位,就不能不考慮舉什麼旗號的問題。項梁項羽是名將項燕後代,而項燕作為楚國大將,有功於楚,並對士卒很好,深受百姓崇敬與感激。殷通身為秦朝命官,即便起義也難有真心實意,僅是保命活命的權宜之計,顯然與之為伍,絕非明智之舉。故而,傑出謀士范增建議高舉「興楚」大旗,被項羽等採納,是十分正確的決策。否則,名不正言不順事難成。
  其二,立威。殺殷通、鬧郡府,無疑是項梁項羽走上歷史舞台的第一戰,開局如何,至關重要。當各地百姓紛紛爭殺長吏以應涉時,若沒有顯赫的戰績功績的話,即使不被天下人恥笑,也無法一鳴驚人。於是,才發生了項羽斬殺殷通,郡守府嘩然。他趁亂再斬殺了百十人,使所有人嚇趴下來了,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的事件。如此立威行為,既看出項羽的勇猛無比與身手敏捷,也凸顯項梁項羽深思熟慮的戰略戰術。
  其三,揚名。雖然起義前項梁就已經有些社會影響力,但由於平日裡與殷通多有交往,不少民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若與殷通一道起義,不啻成為從前官吏的跟隨、下人,根本無法展現項家名望。此時此刻,唯有殺掉殷通,才能表明與秦朝官吏格格不入,誓不兩立之心。何況,二者本來就是不同階級階層的代表,既得利益者與被統治受害者之間,無法相提並論、不能同道共事。
  其四,籠心。古往今來,成功者無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斬殺殷通,才能得民心。只有殺掉郡守才能表達立場,才能與人民站在一邊,這是唯一正確的抉擇,毫無疑問的選擇。退一萬步說,領袖的地位,只能是有能力的人居之,無德無能的殷通,一旦成為項梁叔侄奪取起義軍領導權的障礙,豈不是只有死路一條?
  或許我們還可以羅列幾條,就探討分析的目的看,已能足以說明問題,就不再畫蛇添足了。開創事業、堅守江山,確實不能「不仁」「不義」「不智」,但究竟是沽虛名、釣假譽,還是夯基礎、築高廈,就很有幾分講究了。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