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心靈雞湯] 科技讓教育更符合人性

科技讓教育更符合人性

每個人都受過教育,幾乎人人都會對教育有些看法,所以有人開玩笑說,計程車司機都能做教育部長,因為他們經常能在開車時,跟乘客就這個問題侃侃而談,而且還不乏好構想。

家長們也喜歡用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來指導下一代,因為他們經過聯考競爭,所以非常在意孩子的考試成績,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不斷給孩子補習,對孩子在班上的排名斤斤計較,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因為時移勢遷,在網路與電腦科技的濫觴下,傳統教育已經面臨排山倒海的改變,我們不能再靠自己的舊經驗來指導孩子了。

既然我們不能再用舊經驗來指導孩子的學習,那甚麼是新世紀的教育觀呢?我們要從哪裡瞭解教育新觀念呢?溫世仁先生在他所寫的「教育的未來」這本書裡,提供我們很好的思索方向。

「教育的未來」主要說三件事,第一件是溫先生就自己的科技專業與創辦檳城台校的經驗,說明電腦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他認為電腦與網際網路的應用,帶來知識教育方法的改進,讓教育更符合人性,這些改進主要包括以下五項:

1. 針對學生不易瞭解的深奧數理觀念,老師可以採用「互動多媒體教學」,讓學生透過圖像、影片或動畫的解說,來快速掌握精髓。

2. 科技可以協助學生進行「個別學習」,老師不再需要趕班級進度,而是依照每個學生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學習進度與指導。

3. 其實我們可以把學習課程編得像電腦遊戲一樣有趣,讓學生能自然「著迷學習」。

4. 透過「實境模擬」技術,電腦可呈現駕駛汽車或飛機的演練情境,讓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前,把技能演練的更深刻,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危險。

5. 由全球資訊網所連結成的「知識網路」,讓學生不必再記憶細碎的資訊,同時能上網無限擴充他的學習範圍。

溫先生在書中所提到的第二個重點是「教育的質變」,也就是教育的新樣貌,他舉出四項改變趨勢:

1. 從「偏重知識教育」轉變為「全方位教育平衡發展」,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自己要深入學習的課程,積極發展自己的潛能,而不像我國傳統教育,每個學生都必須遵循同樣的課程標準。

2. 從「集中同步學習」轉變為「分散學習」,學校學習不必是一週五個全天,學生可以參與不同的學習活動,或上網接受遠距學習課程。

3. 從「階段學習」轉變為「終生學習」,大學畢業不再是學習的終點,因為知識汰換快速,而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能用的期間非常短暫,所以在職工作人員需要不斷的補充新知識與技能。

4. 從「文憑認定」轉變為「實力認定」,以後專業人員的能力鑑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就像軟體工程師參加微軟公司所舉辦的各種認證考試一樣,各行各業將取消一試定終身的執照,而改為依公司職務所需的各種能力,來聘用人才!

溫先生在書中所提到的第三個重點是「老師與學校的未來」,依據美國市場調查報告,到2003年,美國有15%的高中畢業學生,將選擇網路大學就讀,美國現在也有許多網路高中的實驗,將來學校會成為歷史名詞嗎?未來的學校會經歷甚麼樣的轉變?「人人讀哈佛」的夢想,能夠實現嗎?溫先生在書中都有很詳盡的說明。

溫先生認為未來老師的角色,也會做很大的轉變,老師不會跟現在一樣,站在講台上,像錄音機般複述著同樣的內容,很多教學都可由課程軟體來擔綱,而老師指導學生的時間增加,老師從「教室內的主導者」逐漸轉型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老師的角色也開始偏向「課程導引」、「學習評估」、「生活輔導」、「生涯指導」、「創意和潛能激發」的功能的發揮。

這本書理論少實務多,是國內少有從科技觀點來看教改的書,溫先生仍一秉他寫書的特色,文字雖簡單明白,但內容鞭辟入理,直指問題核心,舉例生動淺顯,而且多從我們的社會現象與他的切身經驗說起,讓讀者感到很親切,也能很快吸收他的觀點。

對關心孩子教育的教師與家長,和重視自我學習成長的人而言,這是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只有我們先改變看法與觀念,我們的行動才會有所不同,這本書能讓我們一新耳目,放下舊觀念,重新思考未來教育發展,科技對孩子、對自己的學習可能發生的影響,進而善謀對策,掌握時代趨勢,做個新世紀的學習贏家!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