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骨折術後別動 復健縮短疼痛及沾黏 加速康復

骨折術後別動 復健縮短疼痛及沾黏 加速康復

骨折術後別動 復健縮短疼痛及沾黏 加速康復

當打籃球的碰撞、衝擊性的運動傷害(例如滑雪)、騎機車或騎腳踏車時摔車等意外事故皆有可能導致骨折,醫院常有患者因骨折而來就診、手術治療。現仍有民眾認為骨折手術後應好好休養,能不動就別動。但醫師表示,其實術後的復健相當重要,能夠減少疼痛的時間,也能避免沾黏的機率,加速康復。

舉例運動員或車禍意外事故可能會導致的脛骨骨折,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主任表示脛骨平台位於脛骨最上緣,屬於膝關節下半部,與其相連結的是股骨內外髁,由於脛骨是下肢承重的重要角色,因此發生骨折時,除了骨頭本身,週邊的軟組織(例如韌帶、軟骨等)皆可能受傷。

嚴重者甚至需手術治療,且術後恢復期長,至少需要三至六個月的復原期,此時耐心與有毅力的復健相當重要,物理治療師提出幾點復健方式供患者可在家中執行,早日康復。

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主任表示,無位移骨折者,通常只要打石膏或穿戴功能型護具,再搭配物理治療即可;但位移型骨折則需要手術治療,術後通常會腫脹和疼痛、膝蓋僵硬、關節能動的範圍很小、肌力明顯下降、動作控制也變弱。

通常手術後八週內手術那側膝蓋是完全不能承受重量的,關於手術後的物理治療介入時間點,蘇煜華物理治療師表示最理想的狀態下是手術隔天即可開始進行物理治療,出院後持續每週兩到三次的治療,並且在家確實執行復健訓練。

蘇煜華物理師針對術後二至六週,也就是恢復期的第一階段,提供幾個復健方法。

蘇煜華表示,該時期建議接受每週三次物理治療,目標放在降低水腫與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肉控制能力。這時期的運動治療可進行:主動與被動彎曲運動(膝關節伸直和彎曲九十度)至少讓膝蓋彎曲九十度、直膝抬腿運動、腳踝幫浦運動、髕骨股骨關節運動、下肢伸展運動、以及健側的髖部肌力訓練等等。

這個時期要注意不能承受重量,建議使用腋下拐幫助行動。需觀察有無膝外翻或內翻。物理治療師提醒患者術後需要長時間的物理治療,並且擁有正確的復健觀念,定期返診追蹤,才能夠恢復膝關節的正常功能。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