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年輕族憂鬱症 4成未就醫

年輕族憂鬱症 4成未就醫

年輕族憂鬱症 4成未就醫

根據統計,年輕族群憂鬱症近四成應就醫未就醫,「憂鬱症年輕化」和「就醫率低」成為最大隱憂。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表示,自八月一日起,衛福部提供十五歲到三十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每人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期望藉此鼓勵遭遇心理困境的年輕人勇於求助,認識與善用心理諮商。同時積極走在預防更前端,讓每一個案都能以心情溫度計評估,及時找出高風險個案加以預防處理,加強轉介醫療。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二○二二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 Open)指出,年輕族群高達五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費用」與「不知何處獲得協助」為年輕人不求助的主因。而根據二○一六至二○二一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十五至三十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自二十二•一萬人成長至二十九•二萬人,總健保就醫人數占率,由四•八%成長至七%,整體成長率為四十七%。年輕族群撥打安心專線的原因,其中憂鬱傾向、家庭、人際困擾等問題就占了七成。

研究顯示,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發生率約為○•六一%至○•七四%、盛行率約為○•四六至○•五九%,十年來約增加二十%(吳其炘,二○二一)。需要更多方式鼓勵民眾就醫,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症狀惡化或發展為精神疾病。

陳亮妤司長表示,年輕族群的憂鬱症常被貼上「抗壓性太差」或「只是叛逆期」的標籤,而錯失諮商與第一時間治療的良機,而家人也可能認為他們只是一時心情不好,而忽略其他的徵兆。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有三大重點包括:一、「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二、「尋求及認識心理諮商」。三、「加強高風險個案醫療轉介」。

心理求助不等於抗壓性差,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表示,觀察發現,十五至三十歲年輕族群的心理狀況相較於其他世代,年輕族群有他們的「特殊困難」,希望他們能做出自己獨特的樣子,卻無人可模仿:凡事都要靠自已、不能依賴他人;在多元價值的關係下,沒有獲得肯定;不喜歡情緒勒索、也不喜歡自己成為他人的負擔,而選擇自己抽身,獨自面對心理問題。

然而,心理諮商可以幫助年輕朋友自我覺察,也具有傾訴情緒、釐清想法等功能,讓當事人可以透過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幫助年輕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若是罹患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或焦慮症等,就需要專業醫療團隊的介入與治療。

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希望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也呼籲周邊的家人朋友們一起關心、陪伴,支持有心理諮商需求者善用資源,追求自己的健康心生活。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