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心房顫動、高血壓 恐釀中風

心房顫動、高血壓 恐釀中風

心房顫動、高血壓 恐釀中風

根據研究,有心房顫動相對於無心房顫動患者,會增加兩倍死亡率與三倍心衰竭的機率,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更是常人的五倍;若病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病史、心衰竭、冠狀動脈或周邊血管阻塞疾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大幅提升。高血壓與心房顫動都是可能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除了改變生活習慣、定期檢查協助降低罹患中風的風險外,在日常生活中定期居家監測身體健康數據,更是積極預防的方式。

根據衛福部一一一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中風)、及高血壓三大血管相關疾病分別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第五及第七名,其中高血壓致死年增率增加一○•六%,不過一般人知道高血壓的危險性,卻可能忽略心律不整的危害;根據研究顯示,心律不整中的「心房顫動」,是造成中風的最大潛藏危機,心房顫動嚴重時會有心悸的症狀,但真正可怕的反而是大部分的心房顫動患者並沒有症狀!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的資料及健保資料庫的研究顯示,台灣約有一至二%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其中男性多於女性,且隨著年紀增長,罹病率會提高。

台大醫學院內科專任教授、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任、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王宗道醫師指出,高血壓和年齡增長是心房顫動發生的兩大最重要危險因子。全球多項臨床試驗超過萬人的資料顯示,心房顫動病患近九成合併高血壓。國內外超過六千位高血壓民眾使用心電血壓計的統計報告發現,十六%被檢測出有心房顫動。由於心房顫動臨床上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又伴隨潛在中風風險,因此二○二二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也推薦臨床使用心電血壓計,呼籲有高血壓的民眾也要重視心電圖量測。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任、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陳永隆醫師也表示,臨床上常常會出現心律不整發作時無法及時到醫院檢查,而到醫院做檢查時又因為沒有發作而找不出問題,所以,民眾平時也可以進行自我檢測,例如定期偵測脈搏、測量血壓心跳或是使用智慧型裝置或手錶來檢視心律情形。只要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紀錄或是出現相關症狀,應積極尋求醫師協助。此外,平常要養成規律作息與運動,調整飲食、遠離菸酒的傷害,也是心血管保養保健的重要法門。

為能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居家按部就班正確量血壓,做好相關紀錄,就醫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國民健康署建議,十八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而高血壓患者應牢記「七二二」量血壓密碼:「七」連續七天量測、「二」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二」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