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磁振造影安全 胰臟癌早篩率9成

磁振造影安全 胰臟癌早篩率9成

磁振造影安全 胰臟癌早篩率9成

一位65歲家庭主婦感覺胃悶、食慾不振至少三周,胃鏡和超音波檢查一切正常,不適症狀卻未改善;4月初到醫院進行全身磁振造影(MRI)檢查,發現胃後方的胰臟有個9公分大的腫瘤,幾乎取代8成胰臟,醫師判斷已是胰臟癌四期,以最快速度協助轉診治療。

「這位媽媽身形瘦小,因為不適所以走路略緩,除此之外,看不出任何異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沈彥君說明,胰臟位在後腹腔,是身體最中心、最深層的部位,加上位於胃的後方,容易與消化系統毛病混淆,胰臟癌發現時往往已屬中晚期,不易治療,也是醫學上最棘手的癌症之一。

沈彥君進一步解釋,胰臟的外觀細長,像一條魚橫躺在胃後方,分為胰頭、胰頸、胰體、胰尾四部份,一般來說,位在胰臟頭部的腫瘤,容易阻塞總膽管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會有黃疸(皮膚和鞏膜變黃)、食慾不振等症狀;胰臟癌位在胰尾,在臨床診斷上更具難度,因為腫瘤幾乎不會造成症狀,於是無聲無息地進展,等到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或已轉移,可能才出現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的情況。這位媽媽的腫瘤占據整個胰臟體部及尾部,「推估腫瘤至少五年前就存在」,由於疾病初期沒有症狀,除非有定期檢查胰臟,否則不易提早診斷。

要看到胰臟的全貌,醫學影像需仰賴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因為無放射線,更安全,胰臟癌早篩率可達九成。超音波檢查對於胰臟通常不夠完整,由於胰臟位於腹部深處,容易被胃腸的空氣擋住造成視野受限,若發現腹腔器官有異常,建議進一步透過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來確診。沈彥君提醒,除了胰臟癌,胰臟更常見的病灶是水泡(囊腫),胰臟囊腫多屬良性,但少部分囊腫有癌病變的風險,所以仍須定期追蹤監測。

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2016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位居第8,死亡率為男性第8位,女性第6位,104年胰臟癌發生人數約2237人數,換算每天平均約有6名患者被確診。

胰臟癌在發生早期大多無症狀,常到晚期才被診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沈彥君表示,初期胰臟癌可透過定期影像檢查(例如腹部磁振造影)篩檢出來。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因胰臟癌過世、體育主播傅達仁也因罹胰臟癌提出安樂死議題引起各界關注,胰臟癌女性患者近10年內增加1倍,成長快速,胰臟癌並非男性專屬。

與胰臟癌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吸菸、肥胖、年齡增長、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第二型糖尿病和特定基因疾病等;要降低胰臟癌發生的風險,建議要避免吸菸、飲酒,維持標準體重等。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