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微創皮膚切片 診斷末梢神經病變

微創皮膚切片 診斷末梢神經病變

微創皮膚切片 診斷末梢神經病變

造成周邊末梢神經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糖尿病、化學治療藥物、自體免疫疾病,及罕見疾病「類澱粉沉積症」。臺大醫院神經科、臺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謝松蒼教授所領導的團隊以一系列的研究,建立神經退化檢查系統,作為治療的生物標記,建立「微創皮膚切片」,用來診斷以疼痛為表現的末梢神經病變。

皮膚覆蓋全身,有非常多的神經,包括感覺神經(可以感受外界冷、熱的溫度刺激)及自律神經(比如排汗),所以皮膚組織提供了可以檢測周邊神經末梢的檢查標的。

「微創皮膚切片」是由臺大醫院發展,用以取代神經切片的病理檢查,只需要小區域之局部麻醉,傷口只有○•三公分直徑,就像一般擦傷的破皮,整個流程約十五分鐘,不需縫合,不影響行動,大約兩週內皮膚傷口就可以復原,是小纖維神經病變之標準診斷方法。

團隊成員趙啟超醫師應用此技術,結合基因檢測,發現類澱粉沉積症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疾病,「類澱粉神經病變」(簡稱FAP)具台灣人特有基因突變,研究發現皮膚汗腺神經支配密度,在「類澱粉神經病變」除顯著減少外,並與疾病進展程度有關,神經數目愈低,疾病進展愈快,會在短時間內發生行動障礙(如坐輪椅、臥床等),而行動能力係「類澱粉神經病變」臨床試驗有無成效最重要的參數。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