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腰及坐骨神經痛 梨狀肌症候群作祟

腰及坐骨神經痛 梨狀肌症候群作祟

腰及坐骨神經痛 梨狀肌症候群作祟

26歲白領上班族吳小姐,最近出現右側下肢痠麻感覺,一路從臀部延伸到腳趾,門診檢查,發現患者腰椎疼痛不明顯,但右側臀部有壓痛點,壓下後右下肢出現被電到且痠麻的感覺,經診斷,患者長期坐辦公桌,偏好翹腳坐姿,使得梨狀肌長期受到拉扯,壓迫到坐骨神經,引起「梨狀肌症候群」,經改善坐姿、避免久坐,配合藥物與復健動作後,症狀改善。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王維新醫師,舉另案例說明指出,1名39歲鄭姓男子,每逢假日與車友騎腳踏車或機車出遊,也出現右側臀部疼痛痠麻,經診斷也是「梨狀肌症候群」,醫師告誡不要長時間騎車,配合藥物治療,症狀明顯改善。

王維新表示,坐骨神經是下肢很重要的一條神經,由第四腰神經至第三薦神經會合而成,經由臀部沿腿部後側一路向下。梨狀肌則是在髖關節深處的肌肉,主要負責髖關節的外旋與外展。坐骨神經恰好位於梨狀肌附近。

當梨狀肌出現解剖學上的變異,或因外力受到損傷,或因久坐、久走、過度運動導致過度使用或痙攣,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出現類坐骨神經痛症狀。

王維新指出,臨床上常見症狀是漸進性的臀部疼痛,有時放射至大腿後方或小腿側面,且疼痛會因為久坐、久走或運動加重,甚至合併痠麻等感覺異常。大多好發於女性,也常見於須長時間坐姿或蹲姿工作者,如上班族女性、卡車司機、裝潢工人、菜販等。

林佳嬇物理治療師表示,梨狀肌症候群除醫生開立的止痛消炎藥、肌肉鬆弛劑或注射類固醇外,可藉用物理治療包括電熱療(熱敷、短波、干擾波、超音波)來降低疼痛和放鬆;徒手治療(軟組織按摩、肌肉能量技巧、骨盆矯正)來放鬆緊繃,最後配合運動治療(伸展運動、肌力訓練、姿勢矯正)來達到最佳效果。

王維新醫師呼籲患者配合醫生指示,維持良好坐姿與站姿、避免久坐、選擇軟硬適中的床、避免太硬或太矮椅子,以免症狀反覆發作,甚至長期壓迫導致肌肉萎縮、下肢無力、跛行等症狀。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