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泡泡尿未必是腎臟病 過攝蛋白質也會

泡泡尿未必是腎臟病 過攝蛋白質也會

泡泡尿未必是腎臟病 過攝蛋白質也會

尿尿起泡泡,不一定是蛋白尿,而蛋白尿也不等同腎臟出問題。臺北榮總泌尿權威盧星華指出,尿液檢查中如果出現尿蛋白陽性,通常會提醒小心腎臟病變,蛋白尿也足以提供人們腎功能下降的警訊,尤其是本身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病人;但要提醒自己的是,並非出現蛋白尿就一定是有腎臟病。

盧星華醫師指出,健康的人每天都會排泄微量蛋白至尿中,但一天超過150mg時,稱之為蛋白尿。當腎小球或腎小管出問題,可能會有持續性的蛋白尿。腎小球疾病包括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或是繼發性腎小球疾病,例如狼瘡性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病變等。

而白血病等也可能產生過多較小的免疫蛋白,穿過腎小球達至腎小管,因超過腎小管負荷而排出於尿中。因此若發現持續性蛋白尿,應及早進一步檢查,避免腎臟功能持續惡化。

不過有時候,人體也會出現暫時性蛋白尿,通常在狀況解除後,蛋白尿就會消失。例如脫水、發燒、激烈運動、服用止痛藥、懷孕,血壓升高,以及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或腎盂腎炎。有些時候是因為長時間活動、走路、劇烈運動,在長時間站立後或前屈,暫時出現蛋白尿。

出現泡泡尿,可能是因為當下蛋白質食物攝取過多,腎臟排除蛋白質代謝物時,尿液的尿素濃度增加。有時候,早上起床第一泡尿可能會出現泡泡,通常是因為經過一夜睡眠,尿液濃縮導致。另外也可能是物理因素,即解尿時尿液一泄而出於馬桶上衝激起泡沫。蛋白尿的泡泡通常比較細且黏稠,不會馬上化開。如果有擔憂,可以進一步檢查。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