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成績落差大 可能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成績落差大 可能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成績落差大 可能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在台灣,升學壓力一直困擾學生的一大因素,但是課業成績好的學生是否就沒反腦?若是因不斷求完美,常容易緊張,也許正潛藏著另一個難解的習題。

最近有兩個罕見的高中生個案,第一個個案為就讀公立前段學校的高一男生,國中成績不差,進入高中以後一落千丈,上課,焦慮度高,容易緊張,越緊張越不知所措,一直念書卻不得要領,甚至減少人際互動時間來用功,反而與同學越來越遠,成績也是不理想。

另外也有一名就讀明星學校的高一女生,國中時名列前茅,畢業升上高中後成績大幅退步,不如預期,開始胡思亂想,緊張兮兮,常心悸頭痛,詢問後發現從小人際關係比較退縮,害羞寡言,且少一根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蔣立德表示,回顧過去生活與學習歷程,才發現兩人都有容易恍神、注意力差、做事情缺乏系統、丟三落四等問題。這些情況雖然從小就不斷地被長輩與老師指出,但兩人因為天資優異,在校成績表現都不差,因此也長期被家人忽略,直到升上高中以後,問題才一下子凸顯出來。

透過三次以上門診詳細病史與資訊蒐集,加上心理衡鑑結果確認容易受刺激源分心的特質,才被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合併焦慮症。經過低劑量的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之下,兩人才逐漸將生活與學習步調拉回正軌。

蔣立德指出,ADHD在診斷上需要經過非常詳盡的病史蒐集,確認個案從小在不同情境下與年齡中,都曾經長期出現注意力缺失或過動衝動的症狀,才能確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ADHD是相當常見的診斷,盛行率約有5~7%。但在台灣,ADHD個案中約只有兩成有獲得正確的衛教與治療。

治療個案的黃金期是在國小中低年級階段,且可以經由藥物獲得明顯的症狀改善,但在坊間,家長常因為對於到精神科求助的擔心,或是誤信許多網路上的錯誤資訊,而錯失了及早就醫的機會,若錯失黃金治療期,這群個案在青少年時期很容易合併出現焦慮,甚至憂鬱的症狀。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