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 傳聞中不祥的化身,地震魚130年來再現

之前在網路上有看過這類的報導
特地找了依下
讓大家能更了解

分布
本魚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北緯72度至北緯52度的亞熱帶深海裡。

深度
棲息20~1000米的水深,但通常在水深20至200米間。

特徵
本魚體側扁,延長呈帶狀。頭小,似馬頭狀。體裸露,無鱗,體側各有5~6行瘤狀突起。背鰭1,無鰭棘。背鰭基底長,前1~5背鰭鰭條顏常呈絲狀。腹鰭變為一對絲狀長鰭條,末端膨大呈柳葉狀。無臀鰭。尾鰭不與背鰭相連。魚體全身銀灰色,具藍黑色斑紋。頭部呈藍色,各鰭為紅色。

皇帶魚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體長最高可達11米,但普遍為約3米。而已知最重可達272公斤。

生態
皇帶魚生活在深海的中、上層,作波浪式的蛇行運動。由於數量稀小,習性幾乎未被研究過。關於皇帶魚的傳說很多,歐洲漁民稱它為「海魔王」。因它常伴隨鯡魚游動,被認為是鯡魚的保護者,因而有「鯡魚王」之稱。由於它的背鰭的絲狀鰭條,有時形成雞冠狀,並可隨時垂舉,故日本漁民則稱之為「海底宮殿的公雞」。許多人認為古代航海者相傳的大海蛇就是來自皇帶魚。

歷史上有關捕獲皇帶魚的記載甚少,坊間更流傳著生活在深海水域的皇帶魚除非因為地質出現大變動,例如發生地震,否則鮮有游到淺水的海域,改變棲息環境,因此被捕獲的機會極微,亦因為這樣的生活特性,才會被稱為「地震魚」,相傳皇帶魚會因地震而受驚游至淺水避難,所以牠的出現即預示了會有大地震的發生。

經濟利用
僅供學術研究,無食用價值東南亞更流傳食用皇帶魚的人都會死於非命。而被捕獲的記錄亦不多,例如在2010年5月一條長3米的死亡個體在瑞典離岸被發現,而在此前最後一次瑞典水域的記錄是在1879年。在2001年亦首次在香港水域附近,湛江以東誤捕一條皇帶魚。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