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中韓領土爭議的驚人真相

中韓領土爭議的驚人真相

  近年來,韓國指責別國將其領土錯誤標記為他國領土的事情時有發生,現在,其民間又將矛頭指向中國歷史地圖。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民間網絡團體「VANK」調查稱,許多介紹中國歷史的世界地圖將朝鮮半島標記為中國領土。中韓領土爭議,在更廣範圍和更久歷史的意義上,是關於中國東北地域歷史建制沿革的爭議。
  歷覽此地興衰治亂,可見自漢以來,中國歷代統一王朝興,多自東北始;亡,必自東北肇端。唐代亡於兵敗南詔而東北失控;宋代亡於先失燕雲、遼東;明代亡於先於朝鮮戰爭中財政破產,後於遼東屢敗於後金鐵騎;清代亡於甲午戰爭失控遼東,日俄戰爭淪陷東北;民國期間,國民黨先是九·一八事變不戰而棄東北,後是在內戰中慘敗於遼沈。
  東北定興亡,根本原因在於東北及內蒙地區自古以來控制著中國的戰略資源、要塞屏障、關鍵軍事工具。在冷兵器時代是戰馬、糧秣、鐵器、塞防;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是電力、煤炭、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兵器裝備工業和戰略縱深。歷代中國備邊,多在東北與西北。東北至今是中國國防重點。
  其實,最先提出領土要求的不是韓國,而是朝鮮。1960年朝鮮就把與朝鮮各歷史王朝毫無關係的、由滿洲大陸(今中國東北地區)的滿族先人創立的渤海國劃入本國歷史,想以此來向中國索要好處。被斷然拒絕後,朝鮮將領土宣示寫進了《朝鮮通史》和中小學的教科書;韓國則馬上跟著叫喊:「渤海國是韓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現代朝鮮起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地區,中心是慶州一帶,公元前後開始建立封建國家。經過馬韓、弁韓、辰韓三國的兼併戰爭,逐步形成了控制朝鮮半島南部的封建王國新羅。新羅仰慕漢唐文化,信奉儒教和佛教。而在朝鮮半島北部,一直與新羅敵對的高句麗則是奴隸制和氏族制度的遊牧民族國家,民風剽悍善戰。高句麗不斷進攻新羅,兩者成不共戴天的世仇,導致新羅先後與隋朝和唐朝合作夾擊高句麗。
  高句麗最輝煌時期,消滅了隋朝的百萬大軍,控制了今天遼寧、吉林大部分地區和朝鮮北部地區。但不久唐朝崛起,再度將高句麗驅逐南遷至朝鮮半島,首都遷移到了平壤地區。唐朝武則天時期,唐軍與新羅結盟,東西夾擊了高句麗。高句麗在歷年戰爭中損失50萬人,被唐朝押解進入遼西、河北、河南安置了70萬,逃往靺鞨族(滿族)人建立的渤海國的有30萬,逃往新羅的有30萬。200萬人口的高句麗從此亡國。
  唐高宗吞併高句麗後,中韓邊界初定在漢江(流經漢城,今首爾)。新羅對「戰利品不均」不滿,趁唐朝大軍在西域奮戰突厥,策反唐朝的守關大將反唐,把中韓邊界從漢江向北移到大同江。735年,新羅軍隊實際控制線向北推進到大同江南岸。
  後來,渤海國的興起給唐朝很大壓力,唐朝要對渤海國實行懷柔招安,不能多面樹敵,於是決定恢復同新羅的關係。唐玄宗於748年下詔,承認大同江以南為新羅領土,新羅也承諾不再向北擴張。元末明初,中原激戰無力顧及邊陲,高麗趁機越界侵佔了大片中國領土。明朝穩住中原後,發現高麗越界,於是調兵遣將準備收復失地。這時高麗大將李成桂突然背叛高麗,以懇求明朝賜予新的國號,請求明朝不發兵。考慮到朝鮮卑詞厚禮,朱元璋同意了李朝把邊界推進到鴨綠江一線,不但不再收復失地,更把邊界設在鴨綠江,割讓了更多的土地。
  明末清初,滿清入關以後,朝鮮特意制定了一個名為「反清復明」,實為伺機向北擴張的軍事計劃,在鴨綠江邊屯兵20萬,企圖重演元末明初中原激戰無力照顧邊陲,自己趁機向北擴張那一幕。只是當時東北是大清進攻北京、佔領中原的大本營,非常堅固,朝鮮的再次侵略擴張才沒有成功。
  許多中國人所不知道的是,韓國國內掀起收復滿洲故土的輿論浪潮,起因居然是一次學術會議上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對韓國學術界人士10分鐘的講話。這次講話的大意是,對唐朝消滅併吞高句麗,應該翻案。韓國學界心領神會,引經據典,把已於千餘年前徹底覆滅的高句麗王國說成是和現代朝鮮或古代三韓有直接的傳承關係,這樣高句麗歷史上盤踞過的領土也就成了韓國的故土。長白山北麓所在的吉林延邊地區,原本是滿族祖先的發源地,是皇封的南荒圍場,而滿族在東北生活的歷史有數千年,渤海國是靺鞨人建立的,也是滿族人政權。
  在這股翻案風氣下,韓國又有一些人拿中朝界河說事,玩弄所謂間島問題,同時向中國和俄羅斯提出領土要求。間島是韓國人對中朝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韓國稱為土門江)以南的中國延邊朝鮮族聚居地區的稱呼。韓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事實上是越來越多的韓國人,認為間島是韓國領土,為中國所侵佔,韓國應收回這塊土地。
  實際情形如何呢?明清兩朝,朝鮮是中國的屬國,雙方都承認兩國的邊界在鴨綠江和圖們江,但由於當地很荒涼,雙方並沒有仔細勘測過邊界。直到康熙年間,發生朝鮮李氏兄弟在中國境內殺人越貨的事件,康熙皇帝才派了大清烏拉總管穆克登和琿春都統依克唐阿巡邊,並在鴨綠江、圖們江的共同源頭長白山天池樹立了界碑。
  1882年,吉林將軍銘安要求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境內的朝鮮人,依雲南苗人例加以管理。但朝鮮國王高宗要求把這些人「刷還領回朝鮮」。但是朝鮮流民並沒有全部回國。1885年,朝鮮的高宗向中國的禮部提出:「朝鮮人只是渡過了豆滿江(指今天的圖們江),而沒有越過中朝界河土門江(指今天中國的海蘭江),所以請求不要刷還當地墾民。」此即歷史上間島之爭的源頭。
  1885年9月到11月,雙方第一次勘界,史稱乙酉勘界,朝方堅持圖們江和土門江是兩條江,界河圖們江是現在中國境內的海蘭江。所以談判沒有達成一致。1887年4月到5月,雙方進行了第二次的共同勘界活動,史稱丁亥勘界,雙方達成共識,中朝兩國界河就是今天的圖們江,而且明確承認圖們江、土門江就是一條河,也就從根本上否認了間島問題的存在。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