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17~18世紀俄國來華使臣眼中的北京城

17~18世紀俄國來華使臣眼中的北京城

  19世紀中葉以前﹐中俄兩國重大問題的交涉﹐皆由俄國派遣使團來華協商解決﹐其中以17、18世紀使團來華最為頻繁。在此期間﹐有十幾個俄國使團訪問過中國都城北京。俄國來華使團成員以不同形式記錄下了他們眼中的北京城﹐這些珍貴的歷史檔案﹐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當時的中國和中國社會。俄國來華使臣對北京城市的記錄再現了三百年前北京城的地理、氣候等自然特徵和城市建設等情況。
  一、地理。初期來華的使臣對北京的稱呼、外觀及規模記述有所不同﹐佩特林稱北京為「大中國城」﹐巴伊科夫則採用蒙古人的說法﹐稱北京為「汗八里」。在佩特林眼中北京是一座白色的城市﹐「城非常之大﹐是座石城﹐城牆潔白如雪」﹐而1670年來華的米洛瓦諾夫則說北京城的「石牆全部是紅色的」。關於北京城的規模﹐佩特林記載﹐城市呈四方形﹐繞城一周﹐騎行需四日﹐巴伊科夫則記載﹐「汗八里城縱橫各為四十俄裡」﹐1726年來京的薩瓦的記載是「整個北京城周長36俄裡」。佩特林的記載過於誇張﹐明顯有誤。巴伊科夫和薩瓦的記載也不同﹐也許是他們所記分別為外城和內城的緣故。在當時條件下﹐俄國使臣沒有可能對北京城實地測量﹐其記載也只能是估算而來。1693年11月來京的伊台斯記載北京的地理位置為北緯39度59分﹐薩瓦測定的是緯度40度﹐經度144度。伊台斯(來自荷蘭)和薩瓦本人都來自歐洲﹐薩瓦使團還配備了專業測量師﹐因此能夠對地理位置做出具體測算。現在看來﹐當時測算的經度有所偏差﹐但緯度還是比較準確的。
  二、氣候多風沙。在氣候方面﹐俄國使臣印象最深的就是風沙了。1676年來京的斯帕法裡記錄下了在北京遭遇龍捲風來襲的場面﹕「6月1日﹐龍捲風大作﹐猶如大火一樣發出轟轟巨響﹔大風所過之處﹐許多商店被摧毀﹐較小的物品都捲入空中﹐形成一個通天的大風柱﹐它掠過大使寓所附近的城牆﹐然後向遠處移動﹐直至從視野中消失。」令使臣驚奇的是﹐儘管不斷有大風侵襲﹐他在北京期間卻未見到火災﹐他推斷說這是因為所有房頂都鋪有琉璃瓦。這與他所居住的莫斯科不同﹐那裡以木建築為主﹐很多房屋都有過火後重建的經歷。
  伊台斯和勃蘭德也描述了北京的風沙和街道路況。他們看到街道上「人群比肩接踵﹐塵土飛揚﹐幾乎什麼也看不見」。「一般說來這座美麗城市的街道並不好﹐因為用鵝卵石和磚鋪設的街道極少… …這些沒有路面的街道很有損市容。無論晴天或雨天﹐特別是當北風呼嘯的日子﹐給行人帶來許多不愉快和不方便。在炎夏酷暑和久旱不雨(雨水稀少在北京是常有的)的時候﹐含大量硝和其他輕物質的土壤往往變成微塵﹐即使微風輕拂也能把塵土刮得滿城飛揚。濃雲似的塵土迷住眼睛﹐鑽進人的嘴、鼻和衣服﹐落滿房屋的各個角落﹐弄得哪裡都很髒。中國人找到了對付這種不便的辦法。每個富裕的人徒步或騎馬在北京街道行走時﹐頭上戴一塊蒙頭布蓋住臉﹐一直搭拉到胸前。蒙頭布用縐綢和薄紗做成﹐透過它一切都能看得很清楚﹐但能擋住灰塵。」。
  薩瓦對北京的描述是「平坦多沙」。他在北京逗留期間正值冬季﹐感覺當地冬天雖然不像俄羅斯那樣嚴酷﹐但也相當冷﹐雪很少﹐只是風很硬﹐不僅城裡到處揚塵﹐而且灰塵透過紙窗也鑽進家裡來﹐居民對此十分無奈。
  三、城防工事。對於北京城的建設﹐來華使臣無一例外﹐最關注的是城防工事﹐並施以重墨。佩特林注意到﹐每個城角都有高大的角樓﹐城牆中部也有高大的城樓… …城口上每個窗口都架有大炮﹐每個城門口都有大炮和炮彈﹐並有二十來名衛兵守衛。斯帕法裡詳細描述了北京的城牆和城門及城樓和箭樓之間的甕城﹕「第一道城牆是土築的﹐城樓是石築的﹐但不高。城周挖有壕溝。」「… …另一道大城牆﹐距第一道城牆約四分之一俄裡。這道城牆很高﹐而且很堅固﹐比克里姆林宮高﹐牆基是青灰色天然石塊砌成﹐上部裡外都用磚砌﹐中間以土填實。因此在城牆上可以騎馬、乘車。城樓同城牆一樣寬。來到石築城牆以後﹐要通過兩道大城門。進入第一道城門﹐便是高大而堅固的城樓﹐城樓裡有可以容納一千多人的場地。從第一道城門到第二道城門大約有四十俄丈遠﹐城門包著鐵皮。城門邊放著兩門小鐵炮。城門上面建有戰鬥用的樓宇﹐城牆周圍是盈滿活水的護城河。每道城門都有二十名攜帶弓箭、刀劍的衛兵。」等等。在斯帕法裡筆下﹐北京城牆堅固﹐守衛森嚴。此時滿洲人入關不久﹐仍處於備戰狀態。等到薩瓦來華時﹐天下平定﹐北京城城牆上的守衛已經鬆懈很多﹕「城牆上建有許多半截塔樓﹐開著老式的箭孔﹐每座城門上都建有石頭基座的高大木造門樓﹐上面建有假的炮眼。這道城牆並不是到處都一樣的﹐周圍也沒有任何防禦工事。」。
  俄國使節對防禦工事高度關注與俄國的東方政策有直接關聯。當時俄國東方政策包括兩個方面﹕武力征服與發展貿易。儘管俄政府不斷遣使來華並簽訂條約﹐但它從未放棄與中國作戰及通航阿穆爾河的目標﹐只不過貿易在這一時期成為俄國對華政策的重點。俄使薩瓦回國後撰寫報告﹐建議政府不要在尚未做好極其充分的準備之前因小事而與中國及其屬民打仗﹐並對和平時期應該如何在邊境籌備和增加人員、現金、軍糧、槍炮及其他軍需品以供將來之用﹐以及屆時用什麼方式向中國宣戰為宜」提出建議。薩瓦的主張受到俄政府的重視﹐並成為其制定對華政策的重要依據。
  進入北京城﹐巴伊科夫看到﹐這是一座石建築的城市﹐中國京城的房屋都是磚砌的﹐構造簡單﹐用各色琉璃瓦鋪頂。」米洛瓦諾夫也發現﹐庭院和庭院裡的各種建築物以及市場上的店舖﹐都是石築的﹐木築的房子和店舖沒有見到。當時俄國還是以木建築房屋為主﹐所以來華人員對石築的房屋印象深刻。
  四、城市建設與排水系統。薩瓦發現京城分為兩城﹐第一城(內城)住著滿洲人﹐第二城(外城)住著漢人。隨同伊台斯來華的勃蘭德覺得市民的房子漂亮而軒敞﹐達官貴人們的私邸裝飾華麗﹐牌樓富麗堂皇﹐到處高聳著美麗的寺廟和塔。他和伊台斯在北京郊區目睹了豪華講究的府邸﹕「我們經過了許多大小官員的豪華宅邸。這些宅邸都在大路兩旁。宅前有排水溝﹐溝上架有小石橋。花園大都有石牆圍繞﹐裝點著石雕大門和亭子。甬道兩旁種著柏樹和雪松。遠遠望去風景優美﹐悅人眼目。城郊大路兩旁的府邸一隻延伸到北京城下。」伊台斯、勃蘭德一行來京時﹐康熙皇帝已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國家穩定發展﹐從使臣描述可見這一時期的城市建設是相當不錯的。
  除了建築﹐巴伊科夫注意到北京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主要的街道都鋪著花崗石。街上挖有水井﹐街道兩旁都挖有很深的水溝﹐通到湖或小河裡。下雨時﹐大街小巷的雨水都從水溝裡排走了﹐所以街上沒有泥濘。從住宅區到街上也都有排水管道。這點與伊台斯、勃蘭德看到的有所不同﹐想必與使臣的背景有關﹐巴伊科夫來自西伯利亞﹐而伊台斯等人則來自歐洲。
  他還注意到北京城有很多花園和湖泊﹕「在中國京城﹐宮殿和住宅的前前後後都有花園。那裡的澡堂是用磚石砌的。在中國京城的皇宮附近有一座圓圓的小山﹐山上有一片園林。據中國人講﹐園林中有野獸﹐如馬鹿、黃羊(可能指獐子或羚羊)﹐但是沒有其它動物。小山圍有磚牆。汗八里城內還有幾個小湖﹐湖裡有一種小鯉魚﹐魚鱗呈紅色、紫色、綠色﹐但也有一些是紅白色的。」這裡所說的「鯉魚」應該是金魚﹐俄國的金魚是從中國傳入的。
  五、交通工具。城市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和驢﹐伊台斯等人看到﹐在街上、十字路口、城門口和小橋旁停著備好的馬和驢﹐花不多少錢就可以騎著它們在城裡逛一整天。牲口的主人在前面跑著引路。大街上十分熱鬧﹐在所有街道上可以看到許多看熱鬧的人。這裡有人在繩索上跳舞﹐那裡一群人圍著說書人。誰想仔細地聽全部故事﹐說書人就請他們到圈子裡去﹐送上一條板凳﹐請他坐下﹐為此被請者應付給稱作「錢」的銅幣。
  總的來講﹐俄國使團成員對北京的整體印象是多風沙、城防堅固、園林眾多、繁華熱鬧。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