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社會] 從「經濟奇蹟」到「政治奇葩」 台灣何以至此?

從「經濟奇蹟」到「政治奇葩」 台灣何以至此?

815大跳電讓許多國人驚醒,長期以來我們引以為傲的發達進步,卻是繫於如此脆弱的能源供應!台灣何以致此?台電何以致此?台灣的能源政策何以致此?為了探尋這個根本,卻複雜的問題,《新聞深喉嚨》特別來到已故總統府資政孫運璿的故居來錄製特別節目。孫先生以他行政院長的聲名而廣為人知,任內擘劃科學園區,至今仍是台灣經濟命脈,但也許較少國人知道,他是抗戰中國時期鳳毛麟角工程技師,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的任務中負責恢復電力。

當時,曾有即將被遣送返日的日籍工程師放話:「三個月後,台灣將黑暗一片」,但在孫運璿帶領下的團隊,卻在五個月內修復了全台80%供電。而此後近20年,孫運璿由台電處長、總工程師、一路升至台電的總經理,60年代,台灣電力普及率甚至超越同時期的日本、南韓,達到99.7%。孫運璿在台電期間打造的電力系統,支撐了台灣經濟飛躍成長,其建立的企業文化,更在日後使台電的經營效率總在世界評比中名列前茅。但是這樣的台電,卻在2017年8月15日那一夜,讓全台國人驚恐,如果孫先生泉下有知,不知又會如何看待我們這些後人的作為?

曾經創造奇蹟的台電,與如今一個電廠跳脫,就會導致全台17縣市,近700萬戶大停電的台電,幾乎讓人難以相信是同一家公司。在事發將近一個月之後,平心而論,除了調查報告中的「人為疏失」之外,《新聞深喉嚨》試圖探索更深沉的原因,是政策,公司治理,抑或是公司文化出問題,才會導致如此匪夷所思的疏失?

2000年可說是台灣在許多層面的分水嶺,在政治上完成首次政黨輪替;在經濟上,科學園區帶來的經濟動能開始逐年遞減;而在能源政策上,為了解決90年代缺電危機而大量興建的公民營電廠都陸續落成啟用,能源供應一度前所未有的充足。但就在這個時期,卻有兩個危機「山雨欲來」。一是李登輝前總統時期,大量開放民間企業投入發電業的台電「掏空危機」,另一個則是視「反核」為神主牌的民進黨執政,進行一系列包括停建核四等的「政治危機」。時至今日,全體國人還在為此付出代價,在可見的將來,能夠得到救贖嗎?

政治危機還不只打擊了能源政策,在經濟政策上,早年的「科學園區」,「電子新貴」早已風光不再。台灣卻始終找不到下一個刺激成長的經濟動能。最具體卻也最駭人的數據是,2009年「金融風暴」已經遠颺,但台灣的GDP成長卻仍然低迷,這就無法卸責外力,純粹是自己無力。我們曾有一位孫運璿,有「前瞻」30年的視野,如今還有誰?又該往那「前瞻」呢?

在本集特報播出的同時,正是賴清德內閣上任之後第一個完整工作天。賴清德也承諾,任內將會努力「拚經濟」,但令國人不免質疑的是,新閣「換湯不換藥」,「財經四巨頭」,除了禍福尚難測的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之外,經濟部長沈榮津,財政部長許虞哲,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值得寄予厚望嗎?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