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一個少人知道的歷史-白團

一個少人知道的歷史-白團

剛好看新聞面對面講起古寧頭大捷白團戰死10餘人,特別查一下白團是啥.
白團,為台灣戰後時期協助中華民國政府的日軍顧問團,與1951年成立的美軍顧問團,及1963年成立的德國軍事顧問團並列國民政府遷台後的三大外國軍事顧問團[1]。白團的成立除了蔣中正曾經留學日本振武軍校,對日本有特殊的情感外,蔣也深知對日抗戰若無美軍的介入根本不可能獲勝,但是在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與美國的交涉經驗,使他理解美國對中國政策依歸於美國利益,而非道德,有必要時美國隨時會因利益轉向而放棄台灣的不確定感上,使他寄望與在反共政治傾向與國民政府接近的大日本帝國軍官,借重他們的力量來進行軍隊的再教育,加上岡村寧次等日本將軍過去在中國大陸與解放軍作戰較有經驗,所以為了實現自己心中要反攻大陸的夢想,必須要借重日本軍人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參謀本部次長河邊虎四郎要求在華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與在山西的第一軍司令官澄田睞 四郎,與國民政府軍最高指揮官何應欽 和將領閻錫山締結「共同打擊共軍」的祕密軍事協定。其中岡村寧次與何應欽之密約在芷江簽訂,被稱為「芷江協定」。而岡村寧次便出任「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長官,並且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
1949年7月,岡村寧次與澄田睞四郎、十川次郎 (前第六軍司令官)商議,募集舊日軍兵團參謀或連隊長級軍官富田直亮等十七 名,在東京組團(9月1日,後稱「白團」),其中首領富田直亮化名為「白鴻亮」,1949年11月1日抵達台北,其他成員隨後也陸續抵達。也因領袖為「白鴻亮」,故稱「白鴻亮顧問團」,簡稱白團,而且「白團」之「白」字,恰好與「紅軍」之「紅」字對抗,意為對抗以中共為首的「赤魔」。
白團在台灣的目的,第一是負責設計台灣防衛計劃,二在重建中華民國國軍部隊,並施予精神教育,以戰時的動員體制施行。到1951年,白團的教官增加至八十三人[2],都是過去日軍少將至少佐級中堅核心精英,實力相當於戰前日軍三個師團的腦 力。1951年美軍駐台後,美軍顧問團長蔡斯少將反對日本軍官擔任國軍顧問,白團因此縮小規模、駐在地由圓山轉往石牌,趨向地下化,並改以「實踐學社」的名稱,對高階將領進行講習、訓練[3]。實踐學社之總教官為白鴻亮(富田直亮),副總教官為帥本源(山本親雄)、范健(本 鄉健),其他教官皆由過去的日籍軍官中選聘。並以當時中華民國陸軍32師為實驗對象,進行訓練計畫。
另外,白團在東京也有一個支援的軍事研究所「 富士俱樂部」成立於1953年,專門蒐集研究有關戰史、戰略、戰術的資料,每週定期開一次研究會 ,並以台海危機等列為主要研究課題。
白團於1954年向蔣介石提出秘件《反攻大陸初期作戰大綱之方案 》,在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中,白團將領也親赴前線;白團後於1968年撤出台灣,1969年2月1日於東京解散,不少成員復入日本自衛隊,將對共產黨作戰的經驗帶回日本。
白團的軍事思想影響台灣國防甚鉅,現今在台實施的徵兵制、義務役制度、預官制度即為白團之提議。受過白團軍事訓練者中,以中華民國前參謀總長郝柏村最為出名
募兵岡村寧次 (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官、陸軍大將、陸士16・陸大25)
澄田𧶛四郎 (第1軍司令官、陸軍中將、陸士24・陸大33)
十川次郎 (第5軍司令官、陸軍中將、陸士23・陸大33)
小笠原清 (支那派遣軍參謀、陸軍中佐、陸士42)
及川古志郎 (軍事參議院、海軍大將、海兵31・海大13)
主要團員富田直亮 (中國名:白鴻亮、陸軍上將(台灣)、陸軍少將(日本)、陸士32・陸大39) : 團長
山本親雄 (中國名:帥本源、海軍少將、海兵46・海大30) : 副團長
吉川源三 (陸軍中佐、陸大49)
岡本秀徹
照屋林蔚
中尾一男

引用:
此回覆文章請就該段史料,人,物,做討論,切勿攻訐和牽扯現今的政治及人物、國家。
另此帖加分原由,為獎勵發帖者,補述資料!此帖不做高亮。


[ 本帖最後由 hsuzr 於 2011-4-24 09:10 編輯 ]

TOP

2010.12.23
白團-軍事史的一頁奇蹟
中廣新聞/繆宇綸

日本媒體報導,麥克阿瑟將軍的聯軍總部,當年曾默許一批日本軍官為國民黨軍隊作戰,這指的其實就是所謂「白團」。
  白團由化名白鴻亮的前日本陸軍少將富田直亮領軍,率領一批舊日本軍官,到台灣協助國軍規劃作戰計畫,並且協助訓練部隊,對高階將領講習,前後近30年,可說是軍事史上的奇蹟。    早在日本投降時,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便希望運用還在中國的日軍,阻擋共產黨擴張,他並接見仍是待罪之身的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共商反共大計,岡村後來在戰犯審判中,獲得無罪判決。
由於岡村健康欠佳,許多工作由陸軍少將富田直亮負責。政府播遷來台後,岡村原本希望能運用戰後復員的日本兵,在日本招募10萬義勇軍為台灣作戰,但因為規模實在太大,計畫難以執行,最後決定由富田直亮帶領少佐到大佐級的前日本軍官,為台灣規劃防衛計畫,並協助訓練部隊。
這些到台灣的前日本軍官都取了中文化名,富田直亮取名白鴻亮,因此這項舊日本軍官的報恩計畫,也稱為白團。
美軍駐日總部並沒有阻止這批舊日本軍官到台灣協助台灣重整軍備,某種程度應該是默許他們這麼做。  白團以陸軍32師為實驗對象,進行訓練計畫,但在美國開始提供軍援後,顧問團長蔡斯少將反對國軍中有日本人,白團因此縮小規模轉入地下,改以實踐案的名稱,對高階將領進行講習訓練。
白鴻亮一直非常關切台灣的作戰計畫,蔣中正並且將白鴻亮擢升同陸軍上將,這是獲得這項殊榮的第一位外國人。
白鴻亮68年過世,遺囑交代要把遺骨留在台灣,後來白鴻亮的骨灰有一半放在樹林海明寺,象徵這位日本友人對台灣不變的承諾。
=========================================================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有馬哲夫)在翻查解密的美國中情局檔案後發現,對日抗戰期間的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在返回日本後,曾經接受麥帥聯軍總部作戰情報部門的訊問,後來就有舊日本軍官前往台灣,擔任「國民黨軍隊」的志願軍,檔案顯示麥帥總部對此事知情,但卻默不作聲,以協助中華民國反共。
這段歷史說來其實也不算新鮮,就是所謂「白團」,過去在台灣和日本已經有不少著作專門探討這段歷史,不過由於多數細節仍是機密,因此白團的故事,外界知道的仍然不多。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被列為第一號戰犯的岡村寧次,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忐忑不安,但他卻接到了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的消息,表示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要和他會面。何應欽也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論輩分還是岡村的學弟,兩人就中國戰區日軍和日本人的遣返,以及戰後中日關係交換意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也接見岡村寧次,岡村就這樣秘密地成為蔣中正的軍事顧問,甚至在戰後的戰犯審判裡,獲得無罪判決,被判決有罪的戰犯,也在1952年「中日和約」生效後獲得釋放。蔣中正「以德報怨」的政策,雖然引發兩極評價,但卻促使岡村決定組織舊日本軍人協助中華民國,以報答這樣的恩情。
岡村在1949年返回日本,當時國共內戰情勢已經轉變,共軍在四月渡過長江佔領南京,內戰情勢一瀉千里,國民政府派出曹士澂少將前往日本尋求支援,曹士澂和岡村原先的想法,是在日本招募至少三千人的志願軍,結合台灣役男組成十個師的部隊,但是幾經討論,蔣中正認為招募日本志願軍的規模太大,而且當時日本已出現假藉招募志願軍進行的詐騙,最後決定召集少佐到大佐級的舊日本軍官,擔任中華民國的軍事顧問。
由於岡村年事已高,身體健康不佳,這項工作後來落在華南派遣軍參謀長,前陸軍少將富田直亮身上。第一批十七名舊日本軍官在1949年前往台灣,當時還得假冒船員身分偷渡,但聯軍總部對此應該早就知情。出發前每個人都取了中文化名,為了有別於共產勢力的紅色,曹士澂選擇白色作為顧問團的代表,富田直亮因此取了個「白鴻亮」的化名,顧問團因此被稱為「白團」。
白團成員抵達台灣後,我方選擇陸軍第32師為實驗對象,由白團負責訓練。舊日本軍官先後共有83人抵台,由富田直亮擔任總教官,化名「帥本源」的海軍少將山本親雄,化名「范健」的本鄉健擔任副總教官。32師的訓練成績相當優異,連接受美式訓練,原本對日式訓練不以為然的孫立人,也對訓練成果,尤其是夜戰的成果相當滿意。不過,在韓戰爆發,台海局勢穩定,美軍開始支援台灣後,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對於有舊日本軍人在國軍裡擔任部隊訓練任務很有意見,有44位白團教官在32師完成訓練後解聘返回日本,剩下的日本教官轉往「革命實踐研究院」,成立「實踐學社」,繼續教導國軍將校戰史戰術,像是郝柏村、汪敬煦等老一輩的國軍將領,當年都在實踐學社受過訓,而且只有最優秀的將領才能到這裡受訓,因此實踐學社也被戲稱為「皇家學院」、「地下國防大學」。
   除了訓練,白團也建立了後備軍人動員系統,這套系統到限在還在運作;在八二三炮戰後,白團也多次前往金馬前線考察防務;白團的靈魂人物岡村寧次還在民國50年來台灣訪問。不過,實踐學社的規模後來還是不斷縮減,日本教官也一一解聘回國,到了民國57年,只剩下白鴻亮一人繼續留在台灣,擔任顧問的工作,蔣中正總統也褒擢只是一介平民的白鴻亮同陸軍上將,以感謝他對國軍的貢獻。
實踐學社的任務雖然告一段落,但是白鴻亮仍然積極為國軍獻策,還在民國59年請來當時已是國會議員,在二戰時期因策劃珍珠港作戰計畫成名的源田實將軍來台訪問,並前往三軍大學演講,講題就是珍珠港作戰計畫的研擬。白鴻亮在民國68年4月,返回日本休假的時候突然逝世,遺囑交代要把遺骨留在台灣,他的骨灰有一半擺在日本的富田家墓園,另一半擺在樹林海明寺,白團前後長達30年的傳奇,到此畫上句點。
白團的故事之所以稱為傳奇,是因為史上從來沒有規模這麼大,和官方完全無關的外國軍事顧問團,其出發點竟然只是單純的「報恩」,不論是對中華民國,或是對台灣來說,這都是前所未有的,因為白團既不是政治人物口中的所謂「台日親善友好」,也不是往來頻繁的經貿關係,更不是什麼「特殊夥伴關係」,但是因為保密的關係,這段歷史一直很少被完整地呈現。隨著老教官們的逐漸凋零,如果再不重視,只怕這段歷史遲早會遺忘在煙塵之中,軍方實在應該盡快讓實踐案的相關資料解密,讓更多人了解,曾有一群重然諾,重榮譽的日本朋友,在台灣最風雨飄搖的時候,出手幫助台灣,才讓台灣有了今天。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