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空軍] J-20專題

引用:
原帖由 kka1566 於 2010-12-29 13:49 發表
資料來源: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mil/
不知是否為真,照片請連結網址查看,之前是有看到殲15已試飛的消息,用來趕上中國第一艘航母服役,但沒看到相關照片,但這次殲20卻有照片出來,讓 ...
歼-X四代机如果最终的整体技术状态能接近F-22就已经算是个巨大的飞跃了,毕竟四代机对发动机的要求太苛刻了,现在成飞试验场站露面的歼-X四代机装备的可能还是俄罗斯的117S发动机。大陆早已经开始研发的WS-15发动机距离成熟运用还有一段时间。总的乐观一点的来说,大陆的歼-X四代机在整体技术来说是可以接近F-22的,特别是在电子技术方面已经开始逐渐接近,但这个地球上能造出F119那么BT的发动机,到现在为止只有美国一家,那才是代表现今一个国家航空技术的最高水准重要标尺。

不过这次,大陆官方对于歼-X四代机网络曝光的态度,确实令人有点寻味!!
帮您发一组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歼-X四代机曝光图片,说明一点,现在曝光的歼-X四代机只是初步的原型机,以后应该会根据试验的情况对外观做一些修型处理。





TOP

引用:
原帖由 kka1566 於 2010-12-30 03:36 發表
感謝大大的照片,從照片上看發動機似乎沒有向量裝置,比較下來比F-22機動性應該會差一些,整體上比F-22還大,機翼下方各有兩個突起物不知是做啥的,採用鴨翼佈局應該有益短場起降,就看發動機能否將這大怪物推向極致了.
矢量推进器是四代战机的必备装置,现在的这架大陆歼-X验证机是没有安装,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终装备或者投产的,应该会装备矢量推进器,想当年YF/A-22开始试验的时候,也是没有装备F119-PW-100加力式涡扇发动机。
注意这架歼-X战机的全动尾翼,可以近乎90度的翻转,再加上前三角翼;机动性应该不会比F-22、F-35、T-50差。这么复杂的气动布局带来的问题是在电传控制上,我相信会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在以后的试飞里才会遇见的,歼-X的试飞难度和风险估计会远大于歼-10,也比F-22要大。不过反过来说,以现在的这个气动路子来看,即便现在没有TVC,很多性能也是可以去试飞并验证的.总的来说,任何一款新战机的研制从来就是不平坦的,不管以后研发试飞的困难有多大,起码现在已经起步开始去克服也是令人欣慰的,进步虽然可能小但总比没有的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s100104 於 2010-12-30 12:06 發表

不知道所謂的接近是有多接近,美國這個國家在科技電子工業上的科學技術都還是世界領先的,以我們公司來說,效果一樣的機器,台美日德都能生產,但是其中美國的無論在設計上、管理上、使用上以及耐用度都是最好的, ...
不的不承认,美国独领风骚已经几十年了,在各项工业基础科学以及人文发展方面,沉淀下来的底蕴还是很浓厚的,大陆整体要追赶路还很长,哪怕再追赶个30-50年也不足以为奇。
单论大陆和美国的科技电子工业方面差距,乐观一点的看,民用方面的整体差距大约在5-8年左右。军用尖端电子科技的发展方面,整体差距大约在10-12年左右的时间。随着大陆的各项尖端前沿科技发展计划的开展和稳步进行,如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工程.嫦娥探月计划.尖兵侦查卫星组网计划.天宫空间站计划等,对大陆各种电子科技工业以及特种工业材料方面的发展,拉动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其实美国的电子科技工业发展的飞速期,也正是美国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后才开始的。美国人最让人佩服的是,能再极短的时间内,把军用高科技电子技术转变为民用技术,增加其商业运用的价值并造福民众,从而进一步的推动军用电子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在这一点上,大陆跟美国的差距其实蛮大的。
说实话,我觉得,现在大家能把中国大陆跟美国放到一起比,就已经说明了大陆自身的进步幅度。

TOP

引用:
原帖由 paulxd 於 2010-12-31 09:58 發表
最近很多論壇都一直貼,一堆左岸的網友一直說不是ps圖,這j-20如果真的有應該是最高機密,怎麼會輕易被貼上網,而且軍機試飛怎麼會這麼容易讓平民拍到,還是讓我很懷疑...
大陆的有些保密制度很变态。
总的来说,共产党想让你看到知道的,你不想知道也不行
共产党不想让你知道的,你是怎么也不可能完全知道

这次四代机高调曝光确实有点令人寻味,不过仔细想想也很好理解,人家美国F-22都大规模部署到你家门口了,俄罗斯的T-50也试飞那么久。大陆作为一个还过得去的大国总要有点交代吧
先进国防武器最大的用处其实是对外威慑,对内给本国国民一个安全感,大国之间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强国之间竞争的精髓就在于“斗而不破”,亮出自己的好家当,起码以后说话会多点底气。共产党现在对待媒体的公关能力跟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区别,公开化透明化比藏着掖着总是好意点,俗话说的好,只有土财主才把自己的破铜烂铁当宝贝,不是不想露而是实在没什么东西拿出手,现在的中共应该已经不是土财主了,对外宣传的方法上当然要变一变。

大陆的四代机如果再不露面,再晚出来5到10年,到那时满世界都是四代机在飞,四代机再曝光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983u54uf 於 2010-12-31 16:21 發表


影在左  光源在右
那黃框紅星應該變亮點才正確
您的意思这是PS的!?

再加几张图片,给你作为判断依据的参考吧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10-12-31 21:44 編輯 ]

TOP

再补2张大陆网友做的四代战机宣传图

[IMG]http://i298.photobucket.com/albums/mm255/13105655/8-18.jpg[/IMG]
[IMG]http://i298.photobucket.com/albums/mm255/13105655/7-4.jpg[/IMG]

TOP

引用:
原帖由 sunray0530 於 2011-1-3 17:57 發表
性能上的差距是理所當然的吧~~~@@

我覺得大陸公佈四代原型機的照片
主要是受到T-50的刺激
T-50試飛影片公佈後
大陸週邊國家的四代機貌似都有著落(美日韓F-30、俄印T-50)
多少讓人有些動搖
所以才讓J-20出來露 ...
沈飞是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
也就是军工企业“国营112厂”,沈飞是只负责生产,不负责战机研制的工作。
北边负责战机研制的只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也就是所谓的601研究所,像J-11B、J-15等就是601研究所研制,国营112厂(沈飞)负责生产的

早在1997年开始进行的四代重型战机预研设计选型竞争中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的设计方案就完败给了老对手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
这次的失败对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的打击非常大
直接牵连到国营112厂(沈飞).国营410厂(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
四代重型战机预研选型竞争失败可以说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的设计太保守的缘故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国营112厂(沈飞).国营410厂(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在生产管理模式
直接拖累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让大陆军方不怎么放心让他们去折腾
相对于国营112厂.国营410厂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落后企业管理理念
大陆军方对国营132厂(成飞)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放心的多

另外,据传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在四代重型战机预研选型竞争失败后
中航空工业集团总公司从各航空企业今后平衡发展的角度考虑,也为了给四代战机的研制留个备份选择
由中航空工业集团总公司自己出资让601所和112厂搞了个“公司投资项目”
也就是所谓的“四代多用途中型战斗机计划”,作为四代机群搭配的低端配置战机
601所和112厂这次可真是背水一战,在中航空工业集团总公司支持下自筹资金搞中四
这次是只能成功,不能再失败,虽然大陆军方是没有投资一分钱,但军方在某种程度上是默许的
如果搞出来的东西大陆军方能看上,601所和112厂就全盘皆活。
如果搞出来的东西大陆军方完全看不上,也依然可以作为低端四代战机谋求出口
所以四代多用途中型战斗机技术起点如果不先进,不成熟的话
那么601所和112厂就真的死定了,以后就只能专职给132厂和611所打工
不过从目前流露出来的一些研制情况看,这次601所和112厂确实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就我个人而言,是绝对支持这样的搞法的,这对于整个中国大陆的军用航空工业而言,
是一种正面的推动和进步,并且也相信以601所和112厂真实实力,
搞出一款具有四代战机大部分特征的多用途中型战斗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11-1-4 00:19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sunray0530 於 2011-1-3 21:08 發表
多謝閣下的解惑和補充
真是受益匪淺

想不到還有配套的四代中戰機計畫
真驚人~~@@
這樣看起來
J-11B應該沒有大量生產的空間了吧
大陆四代战机的研制,乐观一点的说,至少需要5到8年的时候才可能完成
要形成战斗力以及一定的规模,则至少需要10到15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陆的天空还是需要歼-10系列以及歼-11系列等三代战机在守卫的
所以歼-10系列和歼-11系列等三代战机还会保持一定的年产量继续生产并投入现役

具体到J-11B系列,因为是已经实现完全国产化的第三代重型战机
在大陆空军装备体制地位还是要高于歼-10(中型战机)系列
就技术角度而言,J-11B应该是属于多用途战机,其战术定位跟SU30战机基本是一样的
只不过,J-11B的空战能力比SU30强那么一点点,起码从战术参数上看是这样的

TOP

看到这篇文章,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汉和在2009年11月份出的一篇文章

起因是这样的

2009年11月11日,是中国大陆空军成立60周年的庆典,为此在2009年11月8日大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对空军副司令员何为荣将军进行了专访,有一段专访节目片段实录是这样讲的:

问:中国什么时候可以研制出自己的第四代战机呢?

答:中国的第四代战机现在是紧锣密鼓地在进行之中,正在研制;根据有关资料透露,可能很快要进行首飞,首飞又很快就进行试飞,很快就装备部队。根据现在的情况,可能还有八到十年吧。



后来,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中国大陆的一位海军少将张召忠在随后的一档带娱乐性质的军事谈话类节目,随意调侃了一下,说什么大陆的四代战机是歼-10的改进型,其实张将军讲的也不能说是错的,歼-10的改进型按照最新的战机划代标准还真的算是四代战机(F-22.F-35.T-50被划定为第五代战机),并且这个张召忠将军在大陆军坛网友中是个有名的“战略忽悠局的局长”,他说的话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宣传而讲的,用他自己调侃的话来讲就是“高调忽悠,低调发展”。

可随后平可夫在2009年11月24号汉和评论上出的下面这个专电就有点意思了,现在大陆的网友就等着平可夫在今后什么时间内履行自己的“豪赌诺言”。


[IMG]http://i298.photobucket.com/albums/mm255/13105655/01-17.jpg[/IMG]


KDR平可夫專電:中國空軍負責人近期關于“不久”試飛四代機的表態嚇壞了東京和華盛頓、莫斯科的航空專家。似乎還嫌不足,還有中國軍方人員聲稱四代機可以在“一兩年之內”試飛。最新的人民網卻引述空軍官員的話更正聲稱“四代機”是指J10改良型。并且聲稱俄羅斯也把Su35稱作“四代機”。

越說越離譜、越說數字越大!越說時間越快!是剛剛不過30年前中國式大躍進運動的遺產,人們尚且記憶猶新。這個文化背景其頭腦極端容易發熱,然后惡性膨脹。

什么是美式四代機、俄式五代機?國際上是擁有統一標準的。的確俄美稱呼不同!西方稱作四代機、俄羅斯稱作五代機。不存在“中國特色的四代機”!J10就是不折不扣的三代機(俄稱四代機)再怎么改,也是俄式的四代機、歐美式三代機,今后加裝AESA雷達,就變成俄式4+代機(美式3+)、再為J10追加TVC噴管,就變成俄式4++代機(美式3++代)。這是典型的國際化分標準。因此Su35在俄空軍的定義是4++代機!而不是西方稱呼的四代機!也不是俄式五代機!不要偷換概念!

標準的俄式五代機、美式四代機指必須使用低可探測性復合材料達到30%以上,RCS不能超過0.0001平方米,Su30MKK的RCS幾乎接近4平方米;其二、裝備至少達到14500-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的發動機,實現超音速巡航,同時安裝二維或者360度TVC噴嘴。其三、必須使用AES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說到AESA雷達,請不要把大型預警機的AESA雷達與戰斗機用的AESA雷達技術混淆。后者的研制難度要大很多。有能力開發預警機AESA雷達的國家包括瑞典、法國、俄羅斯,但是說到戰斗機用AESA雷達,上述國家尚在最后沖刺階段,瑞典Gripen戰斗機使用的AESA雷達由意大利開發。為何?因為戰斗機用AESA雷達的最大難處是超小型的體積,直徑不超過800毫米,必須集中1000個以上的T/R模塊!如何冷卻?是最大的技術難關。這方面的新聞參看KDR采訪ZHUK-AE AESA雷達總設計師Yuri Gushkov專文。

目前只有中國、俄羅斯、美國開發四代機(俄稱五代機)至于歐洲,徹底放棄了開發4代戰斗機計劃,其動向顯然是直接向第五代(俄稱第六代)無人駕駛攻擊機的方向直接買進(參看本期漢和防務評論杜拜航展新聞)。

平可夫認為從中國空軍目前使用的WS10A 13200公斤加力推力的發動機技術指標判斷,即使以循序漸進的改良方式,要達到14500-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的標準,至少需要兩個階段的改良!其時間再用10年完成已經是超過國際速度的!

在此,本刊宣布:作為國際上認可的遠東相當有效率的情報雜志-《漢和防務評論》月刊,如果連中國四代機(俄稱五代機)的預測都出現重大失誤,那么,一旦中國的四代機(俄稱五代機)在8年之內首飛,中文版漢和防務評論就正式停辦(英日文版繼續保留)!

必須說明的前提是假設上述試飛真的在5-8年內完成,中國版四代機(俄稱五代機)必須達到國際公認的上述標準,而且是每一項標準。同時不能使用俄式發動機!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11-1-4 11:46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sunray0530 於 2011-1-11 22:24 發表
影片中的J-10好像也搭配有能動作的前置翼
機動性能應該頗為強大
可是現在三代機的改裝主流
似乎是以匿蹤為優先
SU-35也把前置翼設計撤除了
對於J-20與J-10存在前置翼有些不解
或許之後的改良版會撤掉??~~
您这里指的“前置翼”,应该就是我们大陆这边说的“鸭翼”吧。

大陆的J-20战机在技术上可以说是部分延续了歼-10的鸭翼加切尖三角翼布局。这一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甚至预料得到的。俄罗斯的T-50无论从外观还是技术层面完全就可算作“苏-27系列战机”的隐身大改型,美国的F-22在某些技术层面上讲也可算作F-15战机的隐身大改型。各国空军的机型设计,大多带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是因为一是设计单位有着自己的技术底蕴、设计特点和方向,二是在战机背后代表的是该国空军对空战的理解和规划,这两点都是素有渊源和传统的。

其实J-20既具有菱形机头的菱线机头边条,在鸭翼后和主翼前还见缝插针安排了一段边条翼。具体到大陆的J-20战机的采用“鸭翼”布局,用句玩笑话来说,那无非是把本该出现在J-20战机机身后面的水平尾翼安装到了前面,无论是T-50.F-22还是F-35起码在外观上看,都比大陆的J-20战机多安装了一对水平尾翼,它们那么大的水平尾翼都不影响隐身性能,为什么J-20战机采用的那一对“鸭翼”就影响隐身性能了!?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陆军迷而言,对于J-20战机的突然来临,说实话,我真没有做好准备,感觉一切太快了,一切恍如昨日。从1998年3月23日J-10战机首飞,到今天2011年1月11日J-20战机首飞,前后跨度不到13年。只用了13年的时间,大陆的军用航空工业实现了从二代战机向四代战机的跨越。依稀还记得曾经观看过的美国人为JSF项目制作的纪录片,所有的工程参与者在X-35和X-32首飞离陆的瞬间,都大声欢呼互相拥抱。从纪录片中现场的声音中,我能听到的是他们无限的自信和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四个字大陆航空工业来说太沉重,是几十年以来都望而不及的境界。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也能像美国人那样,能想像出多先进的战机就能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造出多先进的战机。这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我做了十几年,而今天..................

随意发几张相关的图片


大陆网上热传的图片——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围观”国产新型四代战机试滑试验,小朋友举着望远镜,母亲在为他作讲解。





关于鸭翼布局对雷达信号的影响,感兴趣的朋友应该能从这篇一位大陆网友写的《“令人纠结”的鸭翼?似懂非懂的“专家”?》中找到部分的答案。
以下为正文:




“令人纠结”的鸭翼?似懂非懂的“专家”?

    对于歼-20来说,争议最大,非议最多,质疑最猛的,无疑就是延续了歼-10的鸭翼布局。尽管这种布局具有升阻比大,气动控制强悍等优点,但大部分似懂非懂的“军事专家”都认为,这也要付出隐身能力下降的代价。

  从直观的感觉上来看,似乎确实如此,由于鸭翼安排在主翼之前,从正面看过去是一小块复杂的形状,又不像常规的水平尾翼一样能够为主翼所遮蔽,因此担心其成为雷达回波的主要反射目标是很自然的。因而广大军事迷、众多媒体也都纷纷人云亦云,认定中国歼-20的性能肯定不如F-22,甚至不如采用了“隐形鸭翼”苏-27隐身大改的T-50。此言差矣!

  实际上,在真正洞悉雷达隐身原理的人眼中,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一个好的隐身飞机要处理好上百个问题。所谓鸭翼问题,只不过是个极为普通的次要问题而已。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了解雷达和隐身的原理。

       雷达是靠接收己身发出的电磁波照射到目标上返回的回波来探测目标的,削弱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稳定性是隐身处理的入手关键。理论上说,假如雷达电磁波恰好垂直照射到一块板上又直线返回,这是最理想的雷达工作模式,但实际上这样的机会微乎其微,照射到平面上的电磁波大部分会像光线照射到镜子上一样,按法线折射原则转向其它方向。

  从雷达原理来说,雷达实际的反射信号中最强的部分,是当雷达波照射到飞机的、尖锐、缝隙、边缘等突出或凹陷(学名将其称为角形结构和凹腔结构)的外形不连续处时,经过两次反射产生的180度转向返回的反射信号,这种信号才是回波能量的主体。也就是说,雷达电磁波所“注意到”的物体特征,和实际的物体几何特征差别是很大的。它对“尖锐”、“凹陷”的小构件很敏感,而对大块的平面相对很“无视”(除非恰好垂直)。

从雷达波长看,鸭翼并非重点反射目标

       至于何为“外形不连续、尖锐、缝隙”,则与对方雷达的波长量级有关。与雷达波长相近的物体,就是强反射目标。当雷达波束的波长接近于飞机的构件尺寸时,这些构件就像镜子一样,强烈的反射无线电波。而构件尺寸是雷达波长的两倍的时候,产生谐振效应,反射最强。

  对于机载的的厘米波(电磁波长为厘米量级)雷达来说,“外形不连续处”指的主要是飞机上的各种舱门(起落架舱、弹舱、维修开口等)缝隙,天线基座,突起状物体等。目前隐身飞机和半隐身飞机电磁处理的第一要务,就是处理这种效应,而其处理方式也较为简便——尽量简少外置天线、机身舱门即可。

  美国海军的F/A-18从没有考虑隐身处理的A/B型,发展到考虑隐身设计的E/F型“超级大黄蜂”,尽管整体外观没有变化,正面雷达信号却下降了一个数量级。当然,更进一步的优化还包括将必不可少的缝隙、舱盖等边缘处理成锯齿状,以求雷达波能折射和散射到其它方向。

物件对不同的雷达有不同的反射特性

     而对于地基远程警戒的米波(波长为米一级)雷达来说,鸭翼、机翼、尾翼等翼面的体量与其波长相近,都算是“外形不连续处”,这也就是米波雷达反隐身能力较强的原因。当然,米波雷达的精度较差,只能提供早期预警和方向指引。从这个视角,控制翼面是在机翼前面(鸭翼)还是后面(常规水平尾翼),对厘米波雷达来说差别不大,因为翼面和波长差别较大,不属于最强的反射特征;对米波雷达而言差别也不大,因为都属于强反射特征,而由于照射角度问题(一般都是从下侧方入射),翼面无论在前还是在后都会被照射到。

    在工程实践中,如果鸭翼整体使用的是吸波材料,隐身就不成问题;而哪怕仍然是金属材料,实际也影响不大。
  实际上,主翼前缘襟翼影响隐身的问题,比鸭翼复杂得多。前缘襟翼横跨整个机翼前缘,体量又恰好接近于厘米波雷达,在襟翼变化角度时,与机翼产生的凹腔结构,导致雷达反射大大增强,这个问题处理起来要棘手的多。
  要处理襟翼对厘米波雷达的隐身,只有特定波段的吸波涂层或者特种复合材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相比而言,鸭翼布置的问题实在是不值一提。

    而要满足隐身要求,消除“外形不连续处”,除了要处理好机身表面的开口,更需要处理好机身内部的发动机正面涡扇叶片、尾喷口,以及机载雷达、座舱设备等零碎部件对敌方雷达波的遮蔽问题。
  其中发动机涡扇叶片可以用弯曲的S形进气道遮蔽并在进气道涂上吸波材料,尾喷口可以用尾部延伸的尾撑遮蔽,机载雷达遮蔽可以用单向透波材料制作的雷达罩解决,座舱可以用座舱盖镀金的办法解决。
  这些特殊材料、工艺和办法,才是制造隐身战斗机真正的、回避不了的难题,这涉及到诸多工业行业的硬实力。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11-1-12 00:20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sunray0530 於 2011-1-12 00:19 發表
原來如此~~
謝謝閣下的補充
吸收了一些新知識
這麼看起來前置翼跟全動尾翼在機身連接處似乎有點不連續
不知道會不會對匿蹤產生不良影響~~@@

PS:大陸近來各方面真的發展很快,四代機的試飛尤其驚人~~
据大陆的一些资深军事网友透露,这架战机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架验证机,还不能完全认为是J-20四代原型机,在随后的大量试飞中,会根据实际的试验情况,做出一些必要的修型和其他方面的处理。说实话现在评论J-20战机的技术水平真的有点为时尚早。

再补几张高清一点的图片吧



这张图片有点意思,注意看那些试验和地勤人员,那一身穿着,再配合上J-20的全动配合测试,还真有点未来的科幻味道。




TOP

引用:
原帖由 983u54uf 於 2011-1-12 20:09 發表
您不知道,这几张图是大陆网友PS出来专门"钓鱼"的吗!?
您知道现在这个地球最大的直升机它最大的起吊重量是多少吗!?

[ 本帖最後由 13105655 於 2011-1-13 08:54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