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列史正傳] 2010年6月20日「歷史上的今天」特別帖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去世,死前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新君,[2]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
定次年(從1399年2月6日開始)為建文元年。惠帝在六月晉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
在國事上倚重三人。惠帝的年號建文有別於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嚴刑峻法治國,即位後改行寬政,
《明史·刑法二》記載「元年刑部報囚,減太祖時十三矣」,囚犯人數減至洪武時期的三成左右。

明太祖為鞏固皇室,大封宗室為藩王,各擁私人護衛軍隊。對惠帝來說,諸藩王大多為其叔輩,且在封地掌握兵權,心中由是不安。
惠帝為皇太孫時曾問黃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說諸王軍力不足以抗衡朝廷。
惠帝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及岷王。
在部署對付年齡最長、軍功最多、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時,由於惠帝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以致打草驚蛇,引發了燕王先發制人的念頭。
朱棣在權衡利害之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難」為名,向京師進軍。

若觀看明史來說
這場靖難之變 的主因不是因為燕王朱棣要篡位  而事建文帝朱允炆怕各位親叔私擁重兵以至法不能貫實
進而削番 廢除番王制  相對的也一定會被造反 若不削番的話  或許歷史上就沒有永樂盛世 也沒有永樂大典等等了吧  
但是若以朱棣的觀點來看  這不乏是一個造反得好機會...也是一個起兵的好藉口
所以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之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
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年)。

附註:至於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異。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的「明孝陵」;繼位的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
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發起「靖難之役」攻破南京之後下落不明,因此沒有帝陵
而至於第七位皇帝朱祁鈺,在其兄明英宗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剌所俘之後登上帝位。
後來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搗毀其在天壽山修建的壽陵,以親王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於1409年至1413年最早興建的明長陵,他當時經「車駕臨視」,欽定山名為「天壽山」,
1423年他於北征韃靼途中駕崩,後安葬於此,但明長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後近200年的興建,形成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建築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
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 本帖最後由 kaewen 於 2010-6-20 19:10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