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英格蘭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英格蘭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公元1066年發生的諾曼征服無疑是英格蘭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在此之前﹐英格蘭曾受到羅馬帝國的長期統治﹐並一直受著羅馬的文化感染。羅馬帝國崩潰後﹐鎮守在不列顛群島上的部隊和行政機構盡數撤回了義大利﹐這片土地也被所羅馬人遺棄。隨後盎格魯薩克遜人渡海來到這裡﹐成為英格蘭的統治者。公元1066年1月5日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因其沒有子嗣﹐所以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葛溫森和維京國王挪威的哈羅德三世開始了激烈的王位爭奪戰﹐最終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的國王。但同樣有繼承權的諾曼第公爵威廉不甘心就這樣失去英格蘭的統治權﹐於是同年從諾曼第地區起兵﹐橫渡英吉利海峽後攻入不列顛群島﹐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哈羅德的部隊﹐成為英格蘭的新任統治者。自此英格蘭正式進入了諾曼王朝統治的時代。
  威廉出生於諾曼第地區的法萊斯城堡﹐是諾曼第公爵羅貝爾一世的兒子。同時威廉還與英格蘭王后有著極其微薄的血緣關係。然而威廉卻並非諾曼第公爵夫人所生﹐而是羅貝爾與一名女僕的私生子﹐所以當時許多人都不看好威廉的未來﹐甚至時常譏諷他。《1066年黑斯廷斯戰役考察》中提到﹕「在威廉統治的前12年﹐他身邊就充滿了貴族的密謀和叛亂。有些反覆無常的貴族並不願意臣服於威廉﹐傳聞稱威廉臨終前曾說過﹕『他們希望一個勇猛、頑強、有很強個人魅力的人來統治諾曼第﹐如果沒有這種人﹐那麼他們更傾向於叛亂﹐以尋找一個這樣特點的人。』」。
  好在羅貝爾瀕死之際還是將爵位傳給了兒子﹐這便給予了他繼承爵位的合法性。再加上威廉於公元1047年將諾曼貴族的叛亂所平定﹐使其聲望日益提高﹐諾曼第公爵的身份也得到其他人的認可。公元1066年1月5日﹐盎格魯薩克遜王朝的統治者懺悔者愛德華去世﹐英格蘭王位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局面。威廉宣稱在公元1052年時﹐愛德華曾經承諾要將英格蘭王位授予給他﹐但最終沒有兌現諾言。隨後威廉以此為藉口﹐向教皇提出自己要繼承英格蘭王位。得到教皇的允許﹐更是為威廉的此次征服行動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得知後也站在了威廉一邊﹐以此博取教皇的好感。
  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威廉就已經完成了戰前動員﹐集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海軍艦隊﹐約有將近七百艘戰船。此戰威廉不但將自己手中的主力部隊盡數派出﹐還招募了大量的僱傭軍﹐可見威廉此戰志在必得。哈羅德很快就通過建立在大陸上的情報網獲悉了諾曼第軍隊即將出動的消息。此時他已經繼承了英格蘭王位﹐於是動員全國力量在海岸線部署了重兵﹐時刻等待著威廉的到來。
  然而威廉的軍隊還未出海就遭遇了大風暴﹐只得暫緩推遲渡海計劃。哈羅德一方也因大風暴無法獲得威廉是否已經出兵的情報﹐保險起見﹐哈羅德仍然命令士兵堅守在海岸線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軍隊的士氣開始逐漸低落﹐哈羅德無奈之下只好將軍隊遣散。這等於徹底放棄了英吉利海峽沿岸的防線。
  就在此時﹐無情者哈拉爾也加入到了這場王位爭奪戰中來。事實上﹐當初愛德華也曾經承諾將王位傳於哈拉爾。愛德華此舉應當是為了兩面逢源﹐為孤懸海外的英格蘭爭取更多的盟友﹐同時也可以避免英格蘭在短時間內遭到這兩方勢力的進攻。哈羅德只好再次集結部隊﹐抵禦剛剛從約克地區登陸的哈拉爾於9月25日將其驅逐出英格蘭。與此同時英吉利海峽上的大風暴也已經漸漸結束﹐威廉率部開始渡海﹐於次日在佩文西海灣登陸。為吸引哈羅德的部隊﹐威廉轉而向黑斯廷斯﹐這裡遠離哈羅德的大本營﹐可以看出威廉從一開始就想儘快結束戰爭﹐一戰決勝負。
  在哈羅德看來﹐守住倫敦才是第一要事﹐隨後才可尋找戰機驅逐威廉的軍隊。於是他將部隊部署在黑斯廷斯至倫敦的必經之路上﹐光是此舉就犯了兵家大忌。哈羅德的軍隊數量本就較少﹐大約八千人左右。因地域關係﹐英格蘭的軍隊主要以步兵為主。由於馬匹較少﹐導致基本上無法培養騎兵。並且英格蘭的步兵也因使用的武器較為落後﹐導致戰鬥力較威廉的軍隊更差。許多士兵只是從各地徵召來的農民﹐只能夠使用簡易且容易破損的長矛或石斧。因其缺乏訓練﹐所以在戰場上的配合也較差。而威廉一方則有萬餘人﹐其中包括威廉本部軍隊和來自其他兩個國家的正規武裝力量。三方通力合作﹐協同作戰﹐使英格蘭軍隊毫無可乘之機。而且威廉一方的軍隊中存在著數量不菲的騎兵﹐皆有重甲防護﹐每次衝鋒都可以對敵人造成嚴重的殺傷。在綜合實力相差甚遠的情況下﹐哈羅德又將戰線拉長﹐就更加放大了自己的劣勢。
  10月13日雙方列陣於黑斯廷斯地區的森拉克崗等待戰機出現。哈羅德在部署完部隊後決意在第二日清晨之時突襲威廉軍大營﹐但猜透對手意圖的威廉卻打算將計就計﹐將自己的大營留給了對手﹐自己則率領全部的軍隊趁著夜色轉移至一座小山之上。天亮後哈羅德才發現自己已經完全失去了戰場主動權。一旦威廉的騎兵從山上發起衝擊﹐自己將很難抵擋。
  14日上午九時﹐戰役正式打響﹐英格蘭人出乎意料的擋住了騎兵的幾次衝鋒。激戰正酣之時﹐威廉軍中不斷傳播著主帥威廉陣亡的消息﹐兩翼的輔助部隊也開始逐漸潰敗。英格蘭人見敵軍匆忙退去便放棄陣地不斷尾隨追擊。當追至一片平原地帶時﹐卻反遭騎兵圍剿。激戰七小時後﹐哈羅德面部中箭倒在了血泊之中被一擁而上的士兵砍殺致死﹐英格蘭士兵見狀四散而去﹐防線被徹底攻破﹐至此﹐黑斯廷斯戰役結束。雖然後來仍有一部分的英格蘭人堅持抵抗﹐但還是被威廉盡數剿除。在威廉還未抵達倫敦之時﹐倫敦城的大門已經為他打開了。
  從全局看﹐哈羅德並非是不善於軍事指揮。相反地他的指揮能力還算比較出眾。在哈拉爾三世入侵之時﹐哈羅德只用了四天急行軍就趕到了戰場﹐並且剛剛抵達就與敵軍展開了激戰。不僅成功驅逐了哈拉爾的軍隊﹐還使哈拉爾三世命喪英格蘭。但是戰事剛剛結束﹐威廉又完成登陸﹐這使哈羅德不得不抓緊折返回到南部。經歷兩次急行軍之後﹐不僅士兵的體力不支﹐作戰能力也大打折扣。
  再者﹐不列顛群島本身就懸孤海外﹐在羅馬帝國放棄這片土地之後﹐島上居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沒有得到提高。尤其是在盎格魯薩克遜人來到這裡之後﹐經濟更是沒有任何好轉﹐反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退步。而且該時期的封建制度存在著很多缺陷﹐間接導致英格蘭內部分化嚴重﹐以至於在外敵入侵之時﹐國王無法凝結全國力量與之對抗﹐這也是哈羅德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威廉挑選了12月25日為加冕日﹐於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了一系列儀式﹐正式成為英格蘭的國王﹐後世稱其為威廉一世。加冕當天還出現了一件小插曲。英格蘭的百姓在聽說威廉加冕的消息後﹐自發的來到了威斯敏斯特教堂門前慶祝﹐希望這位新的國王能夠為落後的英格蘭帶來希望。
  然而威廉卻認為這是英格蘭人對他的一種仇恨﹐在整個加冕儀式進行的過程中﹐威廉都擔心刺客會從某一個角落中跳出來讓他血濺當場。儀式結束後﹐威廉命令清除廣場上的人群﹐軍隊甚至向百姓發起了攻擊﹐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的民宅也被焚燬﹐這些都嚴重損害了威廉在英格蘭人民心中的印象﹐也使君民關係更加惡化。
  威斯敏斯特教堂這座龐大的教堂自此也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建築﹐也成為諾曼王朝歷代國王的加冕地﹐只有兩位國王除外。需要提到的是在威廉完成加冕儀式時﹐並沒有完全統一不列顛群島。在英格蘭的北部地區﹐仍然存在著反對威廉的勢力。公元1070年英格蘭才徹底得到統一﹐威廉的目標也從征服轉向治理內政。
  隨著諾曼王朝的統治在英格蘭日益穩固﹐許多大陸文化也傳入了英格蘭﹐對其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語對英語的影響。諾曼征服之後﹐跟隨威廉的將領成為英格蘭的上層人士﹐也就是貴族。這些貴族以講法語為尊貴的體現﹐且並不願意學習英語﹐因為講英語則將受到其他貴族的恥笑。如此英格蘭開始出現雙語並行的現象﹐許多法語單詞也被英語慢慢吸收。
  《諾曼征服與英語語言的發展》中提到﹕「在食物方面﹐稱謂肉時英語就是meat﹐法語卻把肉進行了分類﹐雞肉是chicken﹐牛肉是beef﹐豬肉是pork﹐羊肉是mutton… …等等。」在諾曼王朝的貴族們看來﹐英語的詞彙太過粗魯﹐且並不優雅。隨著兩國文化的慢慢融合﹐許多英格蘭舊貴族也開始積極學習法語。隨著兩國之間百姓的往來愈發密切﹐文化也開始趨於一致。
  黑斯廷斯戰役的結束宣告哈羅德的徹底失敗﹐英格蘭已經成為威廉的囊中之物。事實上﹐哈羅德也沒有選擇。在威廉大肆劫掠黑斯廷斯附近的村莊之時﹐如果堅持休整軍隊﹐暫緩出征則很有可能失去英格蘭南部城鎮的支持。在此之前﹐英格蘭北部的各城鎮已經拒絕出兵抵抗威廉了。可以說﹐諾曼征服之所以能夠成功﹐也要歸功於在英吉利海峽上肆虐八個月的大風暴。正是有了這場風暴﹐威廉才得以在哈羅德的軍隊十分疲憊之時與其決戰﹐最終獲得勝利。
  諾曼征服是英格蘭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身為諾曼第公爵的威廉在征服不列顛群島後﹐為其帶去了豐富的異域文化﹐對英格蘭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的英語中就存在著許多法語的影子。通過諾曼征服﹐還使不列顛群島與大陸的關係更加密切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