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毛澤東為何對嘉靖皇帝「很不以為然」﹖

毛澤東為何對嘉靖皇帝「很不以為然」﹖

  我們知道﹐毛澤東很喜歡探討歷史﹐很喜歡點評古人。他對明朝歷史曾有著許多看法﹐如今還保留著大量這方面的資料。
  1964年5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這段話可視為毛澤東對明史的整體評價。縱觀毛澤東對明史評價﹐除了朱元璋父子﹐他提到較多的另一個明朝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到底是何原因讓毛澤東用「很不以為然」評價嘉靖皇帝朱厚熜呢﹖
  朱厚熜﹐嘉靖帝﹐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武宗於公元1521年3月病死後﹐由於武宗沒有留下子嗣﹐又是單傳﹐因此皇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弟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嘉靖。可以說﹐朱厚熜是一個頗具爭議的皇帝﹐有人說他英明神武堪比朱元璋﹐也有人說他昏庸無能﹐癡迷於煉丹。不能否認﹐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幾年確實是有所作為的﹐即便是後期常年癡於修道﹐他也並沒有完全不理會朝政。他打擊舊朝臣和皇族、勳戚勢力﹐總攬內外大政﹐皇權高度集中。他還重視內閣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權力。但與此同時﹐他日漸腐朽﹐不僅濫用民力大事營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二十一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長生﹐不問朝政﹐首輔嚴嵩專國20年﹐吞沒軍餉﹐吏治敗壞﹐邊事廢弛﹐倭寇頻繁侵擾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極大破壞。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不斷寇邊﹐二十九年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大肆掠奪。在嘉靖年間﹐南倭北虜始終是明王朝的莫大禍患。在用人上﹐世宗「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殺害、貶黜。戶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詔獄。曾有評價說﹐明世宗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這雖然有點武斷﹐卻也不是毫無道理。總而言之﹐明世宗雖不是一個好皇帝﹐卻也不是個無能的昏君。
  毛澤東對嘉靖皇帝「很不以為然」﹐主要是指他「煉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幾年天下﹐就是不辦事」﹐這個評價當是很恰如其分的。畢竟﹐嘉靖初登大位時曾大刀闊斧地革弊圖新﹐裁汰特務機關﹐廣行寬恤之政﹐頗有明君氣象﹐但不久便玩弄權術﹐耽於享樂。他倚重嚴嵩等奸臣殘害忠良﹐經常廷杖大臣﹐又特別崇信道教﹐醉心於齋醮、方術、祥瑞等無聊之事。
  鑒此﹐御史楊爵沉痛進諫﹐期望嘉靖「念祖宗創業之艱難﹐思今日守成之不易﹐覽臣所奏﹐賜之施行」。可是嘉靖皇帝非但不聽﹐還將楊爵下獄論罪。毛澤東在讀《明史·楊爵傳》時旁批了四個字﹕「靡不有初。」下筆似有無限感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見諸《詩經》﹐意思是說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現象﹐確實值得警惕、值得深思。無論歷朝歷代﹐大多數官員在上位伊始﹐總是比較容易信心滿滿、理想大大﹐期望有一番作為﹐得一些成就﹐但有好的開端未必就能夠持之以恆、毫不懈怠﹐反而不少人會一旦有點成績就驕傲自大、得意忘形﹐或不再努力﹐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或尋求安逸、追逐享受。作為一國之君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儘管有過可圈可點的抱負、有過宏圖大展的努力﹐卻在後來淪為了權術的奴隸、享樂的先鋒﹐處於巔峰時期的大明王朝焉能不開始轉折﹐滑入下坡道﹖引起後人的非議﹐也屬在所難免、實至名歸了。
  一般講﹐人們談到明朝的歷史﹐大都以為萬曆皇帝對明朝走向滅亡負有重大責任﹐認為明朝「實亡於萬曆」。其實不然﹐明朝由盛到衰﹐嘉靖當政是重大的轉折點。《明史》在評價嘉靖皇帝時就寫道﹕「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明朝真正走下坡路﹐是從嘉靖開始﹐這應當是有充足理由的。
  因此﹐毛澤東對嘉靖皇帝「很不以為然」的評價態度﹐自是有其深刻道理與涵義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