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會被蠻族滅亡﹖

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會被蠻族滅亡﹖

  公元410年8月羅馬城在一夜之間覆滅。人們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the triumph of barbarism and religion」(蠻族與宗教的勝利)。蠻族指的是外族人和異邦人(和我們稱非漢族作「夷狄」帶有不屑成分在內不同﹐羅馬所稱的蠻族並非都是落後的﹐比如波斯的文明程度就堪與之媲美乃或更優)﹔宗教則是指基督教。這二者確是羅馬衰亡十分重要的外力﹐但稱其為根本究竟不太準確。
  羅馬人對他們優良的供水系統引以為榮﹐通常都以鉛管輸送飲用水。羅馬人用鉛杯喝水﹐用鉛鍋煮食﹐甚至用氧化鉛代替糖調酒。普通人一生之中需要大量的鉛﹐而吃下如此多的鉛﹐一定會全身無力。吃下大量的鉛還有另一個惡果﹐就是喪失生育能力。後期的羅馬皇帝經常鼓勵夫妻生育更多子女﹐可能是因為人口減少﹐雖然我們並無精確和詳細的人口消長數字證實這種現象﹐但是即使吸收微量的鉛﹐對生殖能力也有影響﹐所以羅馬人很可能因為喝了含鉛的酒和水而致死﹐最後致使帝國覆亡。
  公元1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儼然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然而﹐到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制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農業衰落﹐政局動盪﹐帝國的沒落已無可挽回。公元410年8月24日歐洲歷史上發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羅馬帝國的首都「永恆之城」被阿拉里克率領的西哥特人所佔領﹐大火焚燒了三天三夜。這件事強烈地震動了羅馬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最後滅亡。
  在羅馬帝國的晚期﹐帝國的歐洲部分﹐沿萊茵河到多瑙河的漫長邊界上﹐經常遭到蠻族的侵擾。所謂「蠻族」是相對於古希臘、羅馬人而言的﹐希臘、羅馬人創立了發達的奴隸制文明﹐他們把當時歐洲其他較落後的民族﹐統統稱為「蠻族」﹐也就是野蠻人的意思。蠻族種類很多﹐日耳曼人就是其中一支。他們形成了很多部落聯盟﹐較為著名的有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法蘭克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等。
  在公元五世紀初的時候﹐羅馬帝國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國內的奴隸、貧民起義和蠻族入侵交匯在一起﹐衝擊著腐朽的帝國。此時的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分由兩個皇帝統治著﹐他們是老皇帝狄奧多西的兩個兒子。哥哥統治東羅馬帝國﹐弟弟統治西羅馬帝國。公元前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幕洛被日耳曼僱傭軍首領廢黜﹐宣告了羅馬帝國的滅亡。也許是有感於羅馬的偉大﹐或有感於羅馬文化對西方社會的長期影響﹐對羅馬帝國滅亡原因的探討一直是世界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從歷史的表象看﹐導致羅馬滅亡的直接原因是「蠻族」的入侵。但是羅馬和「蠻族」的戰爭由來已久﹐在羅馬帝國強盛時期﹐「蠻族」根本無法和羅馬相抗衡﹐它們的入侵大都被羅馬擊潰。因此將滅亡的原因簡單歸結為「蠻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羅馬的滅亡必然是其內部因素造成的。
  羅馬的專制制度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完善的繼承法。當皇帝去世後﹐帝國常因沒有明確的繼承人而導致各軍事集團間的戰爭。軍隊在帝國時期已完全成為皇帝的製造者﹐他們可以隨意廢黜、殺戮他們不喜歡的皇帝﹐推舉符合其利益的人當皇帝﹐甚至公然拍賣皇位。各軍事集團之間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長期戰爭不僅使廣大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更嚴重地削弱和削耗了帝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此外﹐儘管羅馬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但由於東部希臘文明區與西部拉丁文明區之間在經濟文化上有較大差異﹐因而帝國始終存在分裂傾向。軍事集團間的戰爭加速了帝國的分裂﹐並最終導致公元395年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這就使在對抗「蠻族」入侵時﹐東西帝國無法團結一致﹐造成戰爭的失敗。
  羅馬帝國衰亡的根本原因﹐在於不成熟的帝制以及軍團制度﹔直接原因在於基督教及蠻族的興起﹔重要的推動衰亡的因素﹐在於人口生育和傳統奴隸制經濟模式無法適應時代的新要求。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