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 寒食節簡介((是否為清明節初始))

寒食節簡介((是否為清明節初始))

清明節~來由???
與介之推有關嗎??


特點:
     1、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2、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3、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節日。形成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
      5、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歷史:

   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寒食習俗蔓延全國,深入民心。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係,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
特別是北魏、遼、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的認同和參與。
寒食節蘊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



藝術:
   
    寒食節,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祿」,被《史記》和《資治通鑒》等歷史名著反覆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啟蒙讀本《古文觀止》,《中國散文鑒賞》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祿」,成為中國古文的經典作品之一。在歷代詩詞作品中,題詠寒食節的詩詞從戰國屈原、西晉孫楚到現代從未間斷,僅全唐詩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詩詞及元曲也有一百餘首,涉及唐玄宗、張說等歷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成為研究中國詩詞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
今天4月5號..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其實本想再昨天就發表的..只是心中還是很納悶..寒食節=清明節嗎??..
雖然可以查得相關資料..也有很多佐證都指向..寒食節是清明節的最初..最後才演變成清明節..但..一開始的用意似乎不是如此..而是最後制定成清明節
且裡面也牽扯到介之推這位人物..而真的是為了這個人物所創立的節日嗎??..還是有其他的理由..基本上..我相信有很多人知道~但應該也有部分人不知道..
故而發表..標題我也有問號~~其實是問號連連..呵~
自娛己者  未見其名   自娛他人 空留笑談

TOP

我們可以根據一些史書記載和一些民間傳說 可以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
晉文公非常懊悔,親自去綿山尋找,但介子推始終避而不出。
於是晉文公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卻堅不下山,最終抱在一棵柳樹上死去,
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而傳說晉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此,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
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大致上就是這樣吧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