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馬疑問] 華人,情歸何處?

華人,情歸何處?

在依約補選過後,華人選民的動向忽然受到關注,最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馬來和印裔選民已經支持國陣,為了確保國陣在下屆大選再次狂勝,因此華裔選票必須牢牢捉住。

國陣領袖不理解為甚麼一些華裔選票會流失?其實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國陣擁有固定的華裔支持群,而游離的選票可能介於10%至20%。這些選民是沒有特定的立場,只要他們滿意政府的表現,他們就支持國陣政府,所以就有所謂的“鐘擺定律”,即華人這一屆支持反對黨,下一屆支持馬華。


當游離票傾向國陣時,馬華就可以在華人選區大勝,一旦傾向行動黨,馬華就慘敗。而決定游離選民投票取向的是大環境,包括國家經濟、政府表現、政策是否公正、政治的開放、對國陣領袖的期望等等。

1982年大選是馬哈迪接任首相後第一次領軍,因此華裔選民有很高的期望,就好像2004年大選大家對阿都拉的期待一樣。1986年大選,國家經濟不好,再加上馬華黨爭、合作社風暴,行動黨最後大勝。

1995年大選,馬哈迪推行小開放、吸引外資,經濟一片大好,因此華裔選民也不吝給予選票。

1999年大選,出現了四六精神黨,華團也提出了它們的大選訴求,結果在嚮往兩線制的情況下,國陣戰績欠佳,而馬哈迪在2000年國慶日獻詞,把華團大選訴求工委會形容為極端組織。

如果歷屆大選無法具體說明華裔選民的心態,那麼行動黨在檳城發動的丹絨戰役就是最好的實例。

1986年大選,林吉祥發動“丹絨一”,試圖奪取檳州政權。“丹絨一”讓行動黨在檳州奪下10個州議席,幾乎佔了當年州議席的三份之一。

1990年大選,行動黨發動“丹絨二”,儘管行動黨取下33席中的14席,但還是“差了3席”,無法執政。

1995年的“丹絨三”,大環境已經改變,檳行動黨雖打出“有實權之首長”口號,但卻不獲選民支持,也讓丹絨之役以慘敗收場。

由此可見,華裔選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政府要有表現、國家經濟良好、政策要公平(特別是教育),國陣只要在這些項目取得七八十分,華人選票就跑不了。


[ 本帖最後由 chiin_5313 於 2007-5-4 22:10 編輯 ]



TOP

赞成。
可是政府只在乎X。。。那得空理我们?

[ 本帖最後由 gan1026 於 2008-1-5 10:36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