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夏朝禮儀與孝的關係

夏朝禮儀與孝的關係

  孝禮是夏禮的基石﹐在祭祀過程中﹐夏人最看重的是一個「敬」字。不忘祖宗恩澤﹐永記逝者功業﹐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記·禮器》曰﹕「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億萬黃帝子孫把「順於鬼神」的情懷﹐凝聚成了慎終追遠的祭祀禮儀。應當承認﹐比較完整意義上的祭祀禮儀﹐是成就於夏王朝。史稱「夏造殷因」。「夏造」﹐在禮儀文化上﹐夏王朝是有創造精神的。「殷因」「因」者「順」也﹐殷商王朝只是順著夏王朝創建起來的禮儀文化走下去而已﹐然後是代代相因。由殷而周﹐由周而秦﹐由秦而漢… …一路地因下去﹐最後建設成了中華的祭祀禮儀文化。
  三代「聖王」立下了這樣的重祭、重祀規矩﹕「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這是《禮記·祭法》提出的五種人值得全體民眾永遠加以祭祀的規矩。「法施於民則祀之」﹐即能夠制定法﹐並努力推進法的實施、對法治建設有推進作用的人應重祀。當然﹐中國古典文獻中的「法」是寬泛的﹐既指相應的法律和法規﹐又指道德及生活中的重要規範。由此可見﹐夏朝對法治建設的重視程度。
  「以死勤事則祀之」﹐即能夠忠於職守﹐甚至以死殉職的人。夏朝才剛剛進入階級社會﹐職守的觀念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還比較淡﹐強調這一點很重要。
  「以勞定國則祀之」﹐即有治國安邦功勳的人。從五帝時代開始有了天下的觀念﹐而從夏開始的階級社會把「天下」賦予了「國」的概念﹐誰能把天下這個「國」安定下來﹐他就是國民的大恩人﹐值得人們永遠紀念他。
  「能御大災則祀之」﹐即能夠帶領民眾抵禦各種自然大災的人。中國是農業社會﹐所以《禮記·祭法》特別強詞「能御大災則祀之」。「大災」中首當其衝的是危及農業生產。而能夠保護農田、使老百姓有吃有穿的人﹐最值得懷念。這一點﹐作為大禹子孫的夏人最有資格提出來。
  「能捍大患則祀之」﹐即能夠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將國家從危難中拯救出來的人。唐金培強調﹐作為炎黃子孫﹐應當永遠記住聖王提出的「祭祀五條」。這五條告訴人們﹐他們不是為祭祀而祭祀﹐祭祀先人的目的還在於激勵後人﹐使這個古老的民族變得更堅強、更果敢、更有理性。
  那麼﹐夏人是否依據這「祭祀五條」做了呢﹖應該說﹐做了﹐而且做得很好。《禮記·祭法》曰﹕「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夏人重祭的就是這樣四個人﹐他們依次是﹕黃帝、顓頊、鯀、禹。夏民為何要重點祭祀這四人﹖
  首先是黃帝。黃帝為萬物確定了名稱﹐使民眾不致懷疑﹐而且言行、取捨都有準則。黃帝是天下真正的共主﹐是中華人的人文始祖﹐值得天下華人共祭。其次是顓頊。顓頊能繼承黃帝未竟的事業﹐通過刻苦自勵﹐把事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五帝中﹐應當說顓頊時代是最平穩、民眾最安居樂業的時代﹐僅此一條也值得人們永遠紀念。再次是鯀。鯀是個治水失敗的英雄同樣也值得「郊祭」。郊祭是一種在郊外舉行的祭天神的祭禮。主要是祭天神﹐夏人在郊祭天神時把自己的祖先請來「配享」。鯀為治水大業出了力﹐因此有這個資格。另外﹐鯀為禹父啟爺﹐祭祀祖先﹐理所當然。最後是禹。「禹能修鯀之功」。鯀治水沒有成功﹐作為鯀的兒子﹐苦苦修煉﹐經過13年﹐終於把治水大業完成了﹐禹之功可謂大矣。「夏人的這四祭﹐可以說為華夏民族日後的祭祀立下了規矩。」﹐「何人該祭、何人不該﹐有夏人的規矩在﹐後人可以變通﹐但不能違規。」。
  在祭祀過程中﹐夏人最看重的是一個「敬」字。夏人反對祭祀上的繁文縟禮。《禮記·祭法》曰﹕「祭不欲數(煩瑣)﹐數則煩﹐煩則不敬。」夏朝人的觀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如果太講究禮數了﹐相反就「不敬」了﹐就會違背建立祭祀活動的初衷。
  「行孝必須踐行對父母奉養的責任與義務﹐只有家庭和家族穩定了﹐國家的穩定才有了基礎。」﹐「盡孝道必須懂得對父母感恩和追思﹐特別是元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王朝﹐它反而把漢民族宣揚的孝道精神推到最高峰﹐為後世還留下了敘之以文﹐詠之以歌的《二十四孝》。」。
  那麼﹐從原始社會的官天下﹐到剛進入奴隸社會的家天下的夏朝﹐其孝禮究竟如何﹖為什麼又把孝禮稱作是夏禮的基石呢﹖連日來﹐河南法制報記者奔波在中原大地上﹐追尋、探索遠古的孝禮。
  夏禹是五帝的最後一帝﹐舜帝的直接政治繼承人﹐也是舜孝文化的直接繼承人。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太史公寫下了凡是炎黃子孫都耳熟能詳的「孝感動天」的故事。舜的母親很早就離開了人世﹐舜父又娶了妻﹐生了個名字叫象的兒子﹐這是個很傲慢無禮的孩子。舜的父親很愛後妻和後妻生的小兒子﹐常想殺死舜。雖然如此﹐舜還是對家人很好。「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他的孝順名聲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已經名滿天下。當時堯正在尋找後繼者﹐大家都推舉舜。後來舜踐天子位後﹐還是十分孝順他那個父親﹐「王朝父瞽叟﹐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
  舜的這些作為﹐後來被人以「孝感動天」之名編在《二十四孝》中﹐成為最為感人的《二十四孝》「第一孝」。很顯然﹐禹開拓的夏之孝禮﹐是深受舜「孝」影響的。在舜當天子32年的時候﹐舜於是早作打算﹐把禹推薦給上天(代行天子之政)﹐這說明了兩人在思想和觀念上是完全一致的。禹作為舜「孝」觀念的傳人﹐是沒有問題的。可以說﹐禹自身的行為﹐為夏的孝禮定下了基調。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