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中國秦王朝 (前248-前206)

中國秦王朝 (前248-前206)

  西元前二四六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二三八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並著手進行統一六國之策略。
  前二三零年,秦派內史騰領兵攻韓,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前二二九年,秦派將軍王翦領兵攻趙,前二二八年秦軍進入邯鄲,趙王遷獻出地圖投降,趙國遂亡。前二二五年,秦派王賁領兵攻魏,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前二二三年,秦派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楚王負芻被俘,楚亡。早在前二二七年時,燕太子曾派荊軻前往刺殺秦王,未成,秦乘機於前二二六年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到遼東,至前二二二年,秦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派王賁領兵由北向南攻齊,俘虜齊王建,齊亡。至此,秦終於全部併吞了六國,完成了一統全國之大業。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中國歷史上諸侯割據紛爭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代終告結束。
  為了加強全國之大一統,使秦帝國長治久安、萬世不移,嬴政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始皇的一系列政策與措施,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不過其事業係在殘酷壓搾民眾的條件下,於短短的十來年內集中完成的,故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在始皇當政的十二年間,其為政之苛暴業已顯露無遺。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大一統帝國的中國朝代。由於皇室姓嬴,所以史書又稱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族秦襄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關中平原,建立秦國。秦國於戰國時期逐漸轉強,到秦國君王嬴政陸續攻滅六國(前230年至前221年)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結束戰國時期,中國從此進入統一時代。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近代中國的關內十八省。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面積超過300萬平方公里。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
  秦始皇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帝國。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宦官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楚將劉邦投降,秦朝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劉邦、田榮等諸侯認為項羽分封不公而爆發叛亂,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西漢,開啟漢朝,天下再歸一統。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君主專制的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而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為了降低各地區差異,秦始皇推行書同文(以小篆為文字)、車同軌、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國防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敦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裸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三合一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祖先、上帝、山川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亂、與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像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並使中國所包含的地域範圍有較大的擴大,讓中國首次實現大一統的「秦」也成為中國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