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讓兩個皇帝害怕得發抖的臣子

讓兩個皇帝害怕得發抖的臣子

  915年三月,後梁天雄軍節度使楊師厚在鎮州病死。皇帝朱友貞追贈他為太師,並且廢朝三日,在宮中大肆慶祝他的死。楊師厚是後梁最優秀的武將,李存勗之所以不敢攻河北,就是因為楊師厚和他在912年創建的「銀槍效節軍」。後梁朝廷上下都知道這個道理,皇帝朱友貞自然也知道。但是,這樣一位支撐半壁江山的大將死了,他非但不悲傷,為什麼反而非常高興呢?
  一切問題,都出在楊師厚身上。楊師厚是安徽人,年輕時在唐東南面副招討使李罕之手下做事。李罕之並不是一個識貨的人,所以,楊師厚雖然勇猛非常,也只能是個小兵。884年,李罕之歸附李克用。李克用正好缺少肯為他送死的勇猛士兵,就向李罕之要人。李罕之就把一百多名士兵送給了李克用,這里面就有楊師厚。
  不久,他逃到了朱溫那里。朱溫倒很識貨,任命他為曹州刺史。903年七月,楊師厚跟隨朱溫在歧下與李茂貞交戰,楊師厚大敗李茂貞。不久,平盧節度使王師範在青州反叛,唐昭宗命朱溫討伐王師範,朱溫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楊師厚。王師範上輩子肯定欠楊師厚三弔錢,經過了三場戰役,王師範就被打傻了,堅決投降。904年,楊師厚已被朱溫授予諸軍行營馬步都指揮使之職。
  這個時候的楊師厚已經成為五代時期最強大陸軍的最高指揮官,他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著唐末的政局。接著就是905年八月的襄陽之戰。楊師厚與另一位五代時期優秀的武將趙匡凝在襄陽附近的童山展開了一場決戰,楊師厚打敗了趙匡凝。朱溫讓唐昭宗任命楊師厚為襄州節度使,將一大半主力交給他經營襄州,楊師厚在朱溫稱帝前修築了南羅城。
  907年,朱溫稱帝,將楊師厚提拔到了最顯要的武將位置。而且,這個時候的朱溫很需要像楊師厚這樣的軍事天才,因為他正在跟晉王李氏開戰。楊師厚每每成為開戰先鋒,其所帶領的軍隊是朱溫最看重的精銳。
  911年,朱溫揮師討伐晉王李氏。楊師厚打贏了他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棗強戰役。這場戰役用了三個多月時間,攻進城後,楊師厚因為憤恨城內守軍的頑強,進行了三天的屠城。河北立即掌控在朱溫手里,但這個時候,再想發起第二輪的進攻已不可能。朱溫就回到東都,命楊師厚駐紮在魏州,防備晉王李氏。
  唐時,鎮守魏州的將領稱為魏博節度使,由於其擁有強悍的天雄軍,所以又稱其節度使為天雄軍節度使。楊師厚鎮守魏州時,雖然擁有強大的後梁精銳部隊,但他並不是魏州的軍節度使。這緣於朱溫對他的猜忌。他處在那樣一個位置,任何人都會對他猜忌。但值得慶幸的是,朱溫還沒有來得及對他下手,就被兒子朱友珪殺掉了。
  楊師厚在魏州積極響應,殺掉了魏州牙將,把節度使羅周翰趕出了魏州。朱友珪只好封他為天雄軍節度使。就在這一年,楊師厚招募牙軍數千人,加強軍事訓練,號「銀槍效節軍」。這是一支在五代時期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正因為最有戰鬥力,又因為楊師厚掌握著後梁的整個陸軍,皇帝朱友珪才怕楊師厚會造反。
  朱友珪想幹掉楊師厚。於是,他叫楊師厚來京城商量點事兒。楊師厚的幕僚勸他不要去,楊師厚冷冷一笑:「我二十多年來幫朱家打天下,沒有對不起他們的地方。現在如果不去,不就是證明我有私心嗎?皇上是什麼樣的人,我心里有數。他不會也不敢把我怎麼樣。」別以為楊師厚是什麼孤膽英雄,他是來見了朱友珪,但背後還跟著兩萬多陸軍。
  朱友珪嚇得急忙給楊師厚錢財,然後又是酒又是肉地將他打發走。從這以後,朱友珪更加懼怕楊師厚,總是擔心他要謀反。可這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楊師厚就是不謀反。這種恐懼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他的惡劣行徑得到了後樑上下的咒罵。他的弟弟朱友貞準備把他踢下龍椅,自己坐上去。密謀中,朱友貞的幕僚趙嚴向主子進言:「想要成為皇帝,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招撫魏州的楊師厚。他如果同意,此事必成;他如果不同意,即使你把皇帝幹掉,你的皇帝之位也會轉瞬即逝。」
  朱友貞就派了人去找楊師厚,楊師厚跟他的部下裝孫子:「當初朱友珪謀反,我就應該立即討伐他。如今,又有人謀反,我忠誠一生,該平叛才是。」他的部下立即說道:「朱友珪是兒子,但卻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他又是個臣子,又殺掉了皇帝。這樣的人,人人都有理由誅了他。您想想,朱友貞是準備替天行道,此事必能成功。如果您現在不做點什麼,到時候他們掌握了天下,您該怎麼辦?」
  楊師厚下令:「王舜賢速去洛陽與朱友貞商量有關事宜!」
  然後又派兵進京,在滑州駐守,以阻擋有可能幫助朱友珪的援軍。朱友珪很順利地就被兄弟朱友貞幹掉了。朱友貞一登基,就封楊師厚為鄴王,並且,在詔書中都不提其大名。這是無比的尊重,但,朱友貞並不敬重他。雖然他遇到任何事都找楊師厚商量,但這並不是敬重,而是懼怕。五代時期,想讓一個人敬重另一個人,簡直比登天還難。楊師厚手握重兵,鎮守魏州,一舉一動關乎後梁命運。他在,李存勗便不敢進攻河北;他在,朱友貞只好提心吊膽。
  一把懸在頭上的劍給人的恐懼感要遠比一把飛來的斧子大,楊師厚就寧願做那把劍,絕不當斧子。要知道,在五代時期,兵強馬壯就能當皇帝。但這句話在楊師厚身上似乎偏癱了,楊師厚在鎮州雖然大搜百姓錢財和性命,但對後梁卻是忠誠得很。他雖然把鎮州搞成了比皇城還要堂皇的地方,但他依舊自認為是梁朝大將。
  難得!五代時期能有這樣的人,簡直就是可貴!楊師厚為什麼讓後梁兩個皇帝都懼怕?主要就在於他手中的軍隊。楊師厚為什麼不當皇帝?大概緣於朱溫對他的知遇之恩。楊師厚真正的發跡是從跟朱溫開始的,朱溫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善於用人、敢於用人,這是他能成為皇帝的原因。楊師厚在李罕之手下、在李克用手下都沒有被重視過。這里的原因也不必細說。一個人成功往往有很多偶然因素,當這些偶然因素促成一個人的成功後,每個人都會把這些偶然當成必然。
  楊師厚說得好,我二十多年來東殺西拼沒有對不起朱家。他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做的。因為朱溫偶然對他的提拔,他把這當成了他成功的必然因素。為了報答這種必然,他把「忠誠」投給了朱家。即使這種「忠誠」只是對朱溫一個人而言。楊師厚在五代時期是一個很特殊的人。首先,他對唐朝沒有一點留戀;其次,他對梁朝也沒有一點好感,但絕無背叛的心思。也許,在他看來,他手握重兵就是要保護好自己和讓自己逍遙。他大概也明白,皇帝對他有所忌憚,但是,皇帝拿他沒有辦法。
  中國歷來功高震主的武將都不得好死,原因就是這些武將有純粹的「忠心」,這種忠心是狗一樣的「忠」,而不是明晰道理的「忠」。朱友珪想要殺他,如果他是忠臣,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可他偏不這樣,他帶領軍隊去見朱友珪。可他又是個忠臣,因為從他掌握後梁的主力部隊直到他死,他都沒有想過要反叛後梁的任何一個混賬皇帝。
  五代沒有「愚忠」,這是中國綱常的一個大進步。但是,皇帝不能讓這種進步一直向前發展。就在楊師厚死後不久,朱友貞怕再出現一個楊師厚,便把鎮州分為二鎮,他想把楊師厚的兵力分散。可楊師厚的士兵並不吃這一套,銀槍效節軍不聽指揮,一股腦地投降了李存勗。河北就這樣失掉了,朱友貞在不久後也付出了身死國滅的代價。
  在楊師厚看來,我為你打天下,我很規矩地享受我該得到的福分,這是應該的。但你若要想殺我,那絕對不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