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西周的政治革新之路

西周的政治革新之路

  西周時期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時期﹐經過幾代明君﹐尤其是文王和武王的經營﹐周人在西部崛起﹐並不斷拉攏其他諸侯﹐消滅敵對勢力﹐弱化殷商的勢力﹐最終武王趁商人軍隊在東部作戰之機﹐在牧野之戰中以少勝多﹐完成了逆襲﹐成為天子。西周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武王周公等總結周人和商人得失的經驗教訓﹐制定了諸如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等影響後世幾千年的制度﹐說起西周的制度創新﹐不禁讓我們感慨周人的智慧。而這幾項重大的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定型﹐應該都在周公輔政成王時期。
  宗法制其實雛形在夏朝已經有了﹐開始父傳子家天下﹐殷商後期開始變得嚴密。而在周滅商之前周人的宗法制並不嚴格。我們這裡說的宗法制中重要的一條含義是嫡長子繼承製﹐周滅商之前周人基本上傳位於子﹐但不一定是嫡長子。比如文王的爺爺古公在選擇繼承人時﹐希望傳給生了文王的小兒子季歷﹐而長子泰伯﹐次子虞仲﹐在體查了父親的想法之後離開周﹐來到蠻荒的東南方安定下來(史書記載為二位主動離開﹐並認為這種為了父親的願望和族人的發展而犧牲的行為是有德行的行為﹐實際是主動離開還是被迫已不可知)﹐斷髮文身﹐最終發展成了後來的吳國﹐也曾輝煌一時。文王時亦是如此﹐因為武王和周公賢能﹐並未立長子伯邑考﹐而立了武王發﹐並讓武王和周公輔佐自己。武王去世以後﹐雖然立了成王﹐但周公攝行國政﹐其實在實質上是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可見當時確定繼承人時還是有擇賢的成分在﹐類似於清朝的繼承製度。但經歷了三監之亂﹐讓周公意識到之前的繼承不確定性導致的政治不穩定性太強﹐制定了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立長不立賢﹐讓除嫡長子之外的其他人沒有太大可能繼承尊位﹐自然各安天命﹐各守本分。
  分封制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制度﹐周在滅商前後﹐雖然通過積累﹐已經發展壯大﹐但比起商來說﹐實力並不佔優勢﹐武王也清楚的知道這些﹐所以選擇了商大部分兵力在東方打仗的時機﹐一舉攻滅商的大本營﹐以小邦周克大邑商。然而周的實力畢竟有限﹐於是通過分封制分封諸侯﹐佔據控制重點地區﹐從而實現控制天下的目的。武王時進行過一些分封﹐但是大部分分封還是在周公攝政時期﹐在平叛三監之亂後﹐為了控制殷商的東部核心地區﹐在商奄(叛亂重災區﹐秦國和趙國的恩怨情仇(兩周時期))封為魯國﹐為了控制殷商舊地﹐把原殷商舊地一分為二﹐以商紂王的同父異母哥哥微子來繼承殷祀﹐在今商丘建立宋國﹐把原邶、鄘、衛及其它殷商舊地合成一個新的衛國﹐以朝歌為國都﹐封周公最小的同母兄弟康叔姬封為衛侯。分封的主要對象是自家人﹐荀子中有云﹕「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其他時期分封的也主要是除了魯國(周公旦之子伯禽)、衛國(文王之子康叔封)﹐重要的還有燕國(文王之子召公奭)、晉國(最初為唐國﹐武王之子唐叔虞)、虢國(文王之弟虢仲虢叔)等。分封除了照顧自己的族人﹐還有一些對滅商大業起到很大作用的功臣﹐比如姜太公被封在齊國。此外分封還起到類似現在統戰的作用﹐宣揚德教﹐安撫民心﹐表明正統﹐將歷史上曾經的有威望的人物的後裔分封一下﹐比如封黃帝、堯、舜之後於薊、祝、陳﹐封夏、商之後於杞、宋。分封制對於西周迅速穩定天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禮樂制是周公的一大創舉。禮制度的產生也是總結商亡的教訓﹐認為商太過講究淫樂放縱﹐不重視尊卑﹐於是嚴格講究等級尊卑﹐依照地位等級確定倫理規範和行為準則﹐制定有關社會政治的禮法制度。這些禮法體現在各個方面﹐比如喪葬、朝覲、婚姻、饗禮等等﹐所有行為都有標準和步驟要求﹐需要眾人配合。在這種儀式感極強的行為中﹐人們不斷體會到莊嚴肅穆﹐加深對於核心觀念的認可﹐類似於宗教儀式。這裡不多贅述﹐僅舉幾例。諸侯國要定期朝覲天子﹐貢獻貢品﹐如果不按時朝貢﹐嚴重時天子就會派軍隊收拾諸侯了。天子打仗前後都要到太廟告訴祖先﹐祈禱保佑﹐通知戰果﹐勝利後還要舉行宴饗禮慶祝。這些可以在《尚書》中找到痕跡。天子駕六﹐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乘六匹馬拉的車。依據等級﹐死後下葬時可以陪葬不同數量的鼎簋﹐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依次類推。而樂制也是基於對商朝的反思﹐認為樂可以應用於各種不同場合﹐如祭祀、大饗、燕禮等﹐根據要求營造不同氛圍﹐宣揚禮教。這其中也結合了等級觀念﹐什麼級別的人可以享受多少人奏樂﹐多少人跳舞﹐都是有講究的。樂器種類繁多﹐音樂種類龐雜﹐樂已經很完備。
  當然這些制度上的革新讓遠在千里之外的諸侯們遵守﹐中央是需要實力保證的﹐而西周初年﹐也確實具備這個實力﹐周夷王可以把朝覲的齊哀公用鼎烹煮了﹐而齊國也沒做出什麼過激反應。這些制度還是有很強的生命力﹐獲得了大家的認同﹐在春秋時﹐雖然周天子勢力範圍已經很可憐﹐還不如一般諸侯國﹐孔子也經常為了諸侯不遵守禮制而發牢騷﹐但基本的禮儀還是按照周禮進行﹐諸侯爭霸還是打著尊王的旗號﹐化身尊崇周禮的守護者。直到戰國時﹐大家才放開手腳周初的制度安排被明目張膽的破壞。
  孔子曾經評價三代﹐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而孔子是殷商後裔﹐卻認為西周的禮制是借鑑了夏商兩朝的制度﹐內容相當豐富﹐應該遵從﹐這從側面說明了周人善於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為自己所用。孔子創立的儒家的理論﹐基本上來源於周公所創的周禮﹐而儒家對於周公本人也是推崇備至。而周禮也藉助儒家﹐對後世的中國人有著深刻的影響。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