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清代皇帝一天生活

清代皇帝一天生活

  「紫禁城」是借喻紫微星垣而命名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它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則在三垣中央。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一位置為永恆不變,故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亦即是天帝所居之地,故謂之紫宮。而明清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為「紫禁城」。
  紫禁城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文化意義,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倫理思想。從規劃設計上講,它基本上是附會封建宗法禮制的,繼承了傳統的宮城、內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居都城中央。「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及「五門三朝」均體現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禮制;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在紫禁城建築中也得到運用。
  皇帝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便是讀書學習。皇帝一般早上5點便起床,早讀前先拉弓,然後到宏德殿早讀,嚴寒酷暑都不輟。為保持先祖的傳統,皇帝需要學習滿、蒙、漢三種語言。歷代皇帝都十分注重學習,還令學識淵博的大臣每日進學講解,並記錄他的一言一行。康熙帝的知識面十分廣,在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至於用膳,皇帝每天只用兩餐,分別在早上7時至九時及下午1時至3時,晚上則用點心。每到用膳的時候,服侍皇帝用膳的太監都要先把桌椅、菜飯按規定擺好。皇帝用膳前,太監要先細心察看銀盆有否變色,再嘗嘗菜飯,證實一切安好後,皇帝才開始用餐。皇帝用膳設有嚴格機構和龐大的隊伍,御膳廚房共有370人,茶房共有120多人,伺候皇帝用膳的有150多人,皇帝筵宴服務則由光祿寺、禮部等負責。皇帝用膳的器具極盡奢華、金碧輝煌,在在都凸顯皇帝尊貴的身份。
  用膳過後,早上9點到11點,皇帝就開始常朝理政,主要是在干清門御門聽政、養心殿理政。初期的清代皇帝幾乎遵行每天上朝的勤奮習慣,但到後來逐漸變成每星期只上朝兩到三次。皇帝理朝時通常需做兩件事,一是接見各衙門官、處理他們所呈上的奏折;二是與大學士等討論時政及較重大問題。只有在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這樣的生活順序才會有所改變。
  雖然皇帝的日程非常繁忙,但仍有適當的娛樂稍作調劑,如養花、彈琴、聽戲等等。暢音閣的大戲台、漱芳齋後院的小戲台、乾隆皇帝的「清瀨」七絃琴、乾隆皇帝題詩的古玩、青玉白玉圍棋等歷史的印記,都直觀真實地為我們展現了皇帝的娛樂生活。
  宗教信仰方面,皇帝重視禮佛,每天晚上7點到9點是皇帝禮佛唸經的時間。作為薩滿教的信仰者,清朝的統治者對於祭祀祖先、祭拜神靈都十分看重。除了每日例行的祭拜,還會每年定時舉行禮佛大典,祭拜天、地、日、月。禮佛場所現在保存較完善的主要有雨花閣、梵華樓等。
  勞累一天後,皇帝最後的活動便是就寢。皇帝獨自就寢在養心殿,即使是皇后在大婚三天後也要搬到自己的寢宮。用晚膳時,皇帝會選擇哪一位妃子來侍寢,然后妃子臨時搬到皇帝的寢宮。但到晚上一定時候,妃子仍得離開。
  清代皇帝特殊的事首推登基,因為這天對皇帝來說最為重要。皇帝能登上皇位極不容易,亦十分神聖,登極大典極為隆重。清朝共有九位皇帝在太和殿登極。登極當日有繁複的祭祀、禮拜、儀式,這不僅是程序設計使然,更是體現莊重神聖的要求。
  其次是大婚,因這代表著皇帝真正獨立成熟,所以這一天對皇帝來說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清朝皇帝即位後舉行大婚的,共有順治、康熙、同治和光緒四位,從彩禮開始到正式典禮,過程十分複雜,而又十分隆重。孝莊皇后舉行大典時,共享了兩天兩夜才將整個儀式舉行完畢。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