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東晉為何不用祖逖?

東晉為何不用祖逖?

  大興四年(321)﹐晉元帝以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祖逖認為戴淵雖有才望﹐但無遠見﹐無助於北伐﹐而且自己既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卻突然由如此從容不迫的文臣統領﹐心中甚為不快。同時﹐祖逖憂慮權臣王敦和寵臣劉隗對立﹐內亂將會爆發﹐北伐難成﹐因而憂憤成疾。祖逖雖然患病﹐但仍圖進取﹐抱病營繕虎牢城﹐同時派人修築營壘作為南部部隊的據點以防後趙進侵。
  同年九月﹐「妖星見於豫州之分」﹐祖逖仰視星空﹐歎道﹕「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殺我﹐此乃不祐國也。」不久﹐祖逖病逝於雍丘﹐享年五十六歲﹐追贈車騎將軍。豫州百姓如喪父母﹐譙梁百姓為之立祠。祖逖死後﹐王敦大喜過望﹐久懷逆亂﹐畏祖逖不敢發﹐至是始得肆意焉。祖逖之弟祖約代替其兄統領部眾﹐但節節失敗﹐祖逖收復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終被後趙攻陷。南渡之後﹐很多南渡士族極力要求司馬睿北伐收復失地﹐以聞雞起舞出名的祖逖為其中的突出代表。但是他並沒有得到司馬睿的重用。這是由於司馬睿不會用人嗎?我們認為並不是這樣的﹐因為祖逖北伐的要求和司馬睿立足江南的目標存在衝突﹐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他放棄了祖逖。
  祖逖率領宗族賓客南渡後﹐司馬睿開始還是重用他的﹐任命他為徐州刺史﹐不久又徵用為軍諮祭酒。但祖逖仍以收復中原為己任﹐多次上書司馬睿﹐積極要求北伐。而此時司馬睿政權在江南尚未立穩腳跟﹐對北伐能否成功更是懷疑﹐所以很現實地選擇了保存江南政權的策略﹐因此對北伐態度極其冷漠。有人說司馬睿本人素無北伐之志﹐這似乎有些要求過分了。他和王導實際上是在致力於割據江南﹐靜觀時變﹔渡江之後﹐他在建康建立了實際上的獨立政權﹐實現了偏安江左的規劃﹐但是並不穩固﹐需要加強內部建設﹐保存實力。
  儘管司馬睿政權對北伐不積極﹐但由於南渡百姓及部分南渡士族強烈要求光復失地﹐重返家園﹐因此﹐為了籠絡人心﹐司馬睿也不得不表面上同意祖逖北伐。司馬睿於是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卻不願意給予實質的支持﹐只給幾千軍隊﹐千人口糧和三千匹布﹐剩下的東西讓他自行解決。
  祖逖還是率兵渡江北上﹐在長江上擊楫起誓﹕「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表達出自己北伐的壯志。渡江後﹐祖逖進屯淮陰﹐招募軍士﹐鍛鑄兵甲﹐並屯田積穀﹐隨後進軍太丘、雍丘一帶﹐並積極聯合一些塢壁的地主武裝﹐共同對付石勒。不到幾年的時間﹐祖逖就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並在收復之地勸課農桑﹐允許邊境人民開展互市貿易﹐使收復之地呈現出一片興旺繁榮的景象。
  但是祖逖始終沒有得到東晉政權的支持﹐北伐終以失敗而告終。這除了史家常說的權力爭鬥等因素外﹐從用人角度講﹐祖逖的抱負雖然宏大﹐但是與司馬睿的戰略規劃確實存在衝突。他不能為司馬睿所用是有原因的。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