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漢朝皇室魔咒

漢朝皇室魔咒

  漢武帝時期有次宗室謀反事件﹐淮南王劉安謀反﹐淮南王劉安的謀反其實是由來已久﹐劉安的父親劉長的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為劉安後來的謀反早就埋下了伏筆。劉長作為劉邦的第八個兒子﹐生下來就沒有了母親﹐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劉長雖然沒有了母親﹐但因此有機會得到了強權人物呂后的特別眷顧。後來劉長又被封為淮南厲王﹐可以說是權傾一時、富甲一方。令人想不到的是﹐有著如此優越條件的劉長﹐一生竟然遭遇了兩次大的劫難﹐那麼劉長究竟遭遇過怎樣的劫難呢?他的悲慘命運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
  淮南王劉長是劉邦的第八個兒子﹐他的出生是一個很不幸的事情﹐他的出生是剛好發生在趙國的一個謀反案﹐也就是貫高謀逆案。簡單來說就是劉邦在經過趙國的時候﹐對他的女婿張敖非常不敬﹐罵這個張敖﹐結果引發趙王張敖的國相貫高要謀殺劉邦。所以等到第二年﹐也就是高祖八年﹐劉邦第二次經過趙國的時候﹐貫高就準備下手。而這一次﹐趙王張敖獻給了劉邦一個美人叫趙姬﹐這個趙姬因為和劉邦這一夜親密的關係﹐就懷上孕了。到第二年﹐貫高謀反的案子就被發現了﹐發現以後﹐當然趙王還有貫高就被送到京城去審訊了。比較可悲的就是﹐劉長的母親趙姬也受到牽連﹐被關到監獄關起來了。被關起來以後﹐她就提出來﹐她懷了皇上的龍子﹐要求把她釋放出來。
  但是這個事情上報給劉邦以後﹐劉邦當時正在惱火。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劉邦這個火還是有他的道理的﹐這個主要是因為劉邦一生沒有經歷過﹐特別是他當了皇帝以後﹐沒有經歷過一次對他的謀殺案﹐這是惟一的一次謀殺案﹐而且這一次的謀殺案的主謀﹐很可能就是他的女婿張敖。所以劉邦特別火﹐在盛怒之下﹐劉邦對趙姬懷孕這件事就不予理會﹐所以趙姬仍然被關在裡面。最後沒有辦法﹐她就托她的弟弟去通過審食其找呂后。審食其是呂后的親信﹐呂后聽說劉邦又有一個趙姬懷了一個孩子﹐呂后肯定不幫忙。呂后現在已經夠麻煩了﹐因為劉邦身邊有一個戚夫人﹐已經夠她頭疼了﹐再來一個趙夫人﹐那她豈不是更倒霉嗎?更受冷落了﹐所以呂后也不管。審食其一看呂后這個樣子﹐審食其也沒有太用勁兒﹐這個事情就被擱置下來了。
  所以劉長實際上是在獄中﹐就是在他母親被關押期間生出來了。所以趙姬生下來劉長以後﹐趙姬心裡非常不平衡﹐她覺得自己懷了龍子﹐又沒有參與謀反﹐最後是一直被關押﹐在關押之中生了孩子。孩子生下來以後﹐趙姬就自殺了。這是劉邦的兒子啊﹐劉邦的皇子不能夠隨便處置的﹐看守她的就把這個皇子送給劉邦了。劉邦看到這個兒子以後﹐劉邦這個時候氣兒也消了﹐很後悔﹐覺得很對不起趙姬﹐於是他就厚葬了趙姬。這個孩子沒有娘啊﹐就交給呂后﹐讓呂后來領養他。
  根據史記記載﹐劉長一出生就充滿了悲劇色彩﹐生下來就沒有了母親﹐可以說是孤苦伶仃﹐幸好有呂后的撫養才長大成人。那麼當劉長長大成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他究竟是如何給自己的母親報仇的呢?
  在呂后的宮中長大以後﹐劉長和呂后的關係就很親密。在劉邦所有的兒子中間﹐因為我們知道﹐劉邦跟呂后有一個兒子叫劉盈﹐就是後來的漢惠帝。除了這一個親兒子以外﹐其他的七個兒子中間﹐只有劉長跟呂后的關係最親密﹐她是從小把他帶大的。所以在惠帝和呂后掌權期間﹐劉長沒有受到什麼虐待﹐因為他有這麼一個背景﹐呂后不會為難她領養大的這個孩子。因為我們知道呂后執政期間﹐劉邦的兒子基本上是被摧殘光了﹐特別是三個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三個趙王相繼都被殺掉。所以最後﹐就是到漢文帝繼位的時候﹐劉邦的兒子中間只剩了兩個人﹐一個是皇四子劉恆﹐他就是漢文帝﹐一個是皇八子劉長﹐兄弟兩個的關係還是比較親的。
  漢文帝繼位以後﹐對劉長就比較遷就﹐所以他也比較放肆。到了後來﹐劉長跟漢文帝兩個人一塊兒出去打獵的時候﹐劉長對漢文帝的稱呼都發生變化了﹐他叫漢文帝什麼呢?叫大兄﹐兄長的兄﹐大兄就是大哥。其實他們之間的關係雖然是兄弟﹐實際上是君臣﹐但是劉長因為這樣一種關係﹐他乾脆就叫漢文帝大兄﹐叫大哥﹐漢文帝也就應了﹐認了他弟弟這樣一種稱呼。所以在文帝這種庇護之下﹐劉長的膽子就越來越大﹐膽子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情。劉長長大以後﹐他知道他母親的死是怎麼死的了。『
  他知道他母親趙姬死﹐他不能怨劉邦﹐因為劉邦是他的生身之父。他也不敢怨呂后﹐他把所有的怨恨都加在了審食其的頭上。所以到了漢文帝朝﹐呂后這一族雖然被滅族了﹐審食其沒有死﹐審食其還活著﹐劉長就專門去見審食其。審食其聽說劉長來見﹐審食其就趕快出迎﹐迎到大門口。劉長就在審食其家的門口﹐趁審食其不備﹐突然之間拔出一個大鐵錘﹐一錘就把審食其擊倒在地。劉長帶了一個隨從﹐上去一刀就把審食其給殺了。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大事情﹐審食其被封為辟陽候﹐而且在呂后時期他做過丞相﹐是這麼一個大臣﹐結果是被劉長一錘給結果了性命﹐所以這件事情非常大。
  劉長殺了審食其﹐立即就跑到漢文帝那兒向漢文帝請罪。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他是肉袒請罪﹐所謂的肉袒﹐就是把上衣脫了光著膀子。然後講了三條﹐他說審食其該殺﹐為什麼該殺呢?第一﹐趙國的謀反案我母親是無辜的﹐但是審食其不出面﹐不極力營救我母親﹐讓我母親也被關押了﹐這是第一樁罪﹔第二﹐趙王劉如意和他的母親戚夫人也是無辜的﹐被呂后殺了﹐審食其完全有能力去協調這個事﹐他沒有辦﹐罪二﹔第三﹐呂后封諸呂危及到劉姓王朝﹐在這個時候審食其又不出手﹐去阻止呂后這樣做。所以我殺審食其是為天下人除掉一個惡賊。
  劉長長大後﹐把母親之死的怨恨全部加在了審食其的頭上。劉長認為﹐審食其的不作為是導致母親身遭不測的根本原因﹐所以審食其應當死。在這裡可以看出﹐劉長殺審食其是蓄謀已久的。從另外一個側面﹐也顯示出劉長是一個魯莽之人﹐目無法紀。我們現在看來﹐審食其之死無疑是有些冤屈的。那麼發生了這個大案之後﹐漢文帝是如何處置他這個弟弟劉長的呢?
  殺了以後﹐當然這個事就鬧大了﹐這個事情等於說他弟弟給他哥哥出了個大難題。劉長殺了審食其﹐漢文帝怎麼辦呢?怎麼處理吧﹐朝中所有的大臣都看著漢文帝。漢文帝最後的處理是怎麼處理的呢?不予處罰﹐就不了了之了。這件事情對劉長來說可是一件大事情﹐這個人這個膽兒是越練越大﹐何況有他哥哥這麼一個庇護﹐殺了一個人﹐而且殺了是一個曾經做過丞相的辟陽候﹐都沒有受處罰。所以劉長就越來膽子越大﹐他膽子大到什麼程度呢?第一﹐他在他的淮南國裡邊不用漢朝的法律﹐自為法令﹐他按他的法律來執行﹐就是他搞成獨立王國。第二﹐他在淮南國進出一律要戒嚴、清道。這個戒嚴、清道只是皇帝的特權﹐他諸侯王沒有這個權利﹐他也要戒嚴清道。第三﹐他下的命令一律稱制。我們曾經講過呂后的女主稱制﹐只有皇帝的詔令稱制﹐他把他諸侯王的命令稱制。所以殺了審食其以後劉長的膽子越來越大﹐膽子大到最後就出了一件大案子。到了漢文帝前元六年﹐劉長搞了一次謀反﹐他搞了七十個人﹐四十輛車要發動謀反﹐而且要勾結匈奴﹐勾結閩越。這個事情很快被發覺了﹐一發覺就把劉長抓起來了。
  我們知道漢景帝時期﹐曾經出過吳王劉濞的吳楚七國之亂﹐那個時候吳國是動用了幾十萬軍隊。劉長竟然是用了這麼七十個人﹐四十輛車﹐他要搞謀反。而且這件事件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間是記載得很清楚的﹐在《漢書》中間也有記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有記載﹐史書的記載是準確的﹐這個材料沒有錯。而且在把劉長抓過去審訊的時候﹐他也認賬﹐就是這樣爆發了所謂准南厲王的謀反。
  謀反以後要處理啊﹐最後的決定是把劉長諸侯王給撤了﹐不讓他做王了。然後把他遷到蜀郡一個縣裡邊監視居住﹐把他監管起來﹐看管起來居住。然後用一個貨車改造成囚車拉著他往蜀郡去﹐沿途各縣負責給他供應食物。據史書記載﹐劉長說了這樣一番話﹕「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人生一世間﹐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他說我因為驕橫、驕傲﹐我不知道我的過錯發展到今天﹐人生一世怎麼能夠這樣鬱悶地生活呢?所以不食而死﹐絕食自殺了。
  到了漢文帝前元十二年﹐也就是劉長死過以後六年﹐這時候民間傳出來非常有名的一首民歌﹐這首民歌就這麼幾句﹕「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這是漢代很有名的一首民歌﹐說一尺布再短﹐還可以縫成衣服﹔一斗糧食雖然很少﹐還可以舂成米大家來吃﹐兄弟兩個人不能相容﹐這個矛頭直指漢文帝。這個民歌後來就傳到漢文帝耳朵裡去了﹐漢文帝一聽特別不是滋味﹐因為漢文帝一聽就知道﹐因為這個民歌把劉長的謀反說成是兄不容弟。這樣一來漢文帝感到心裡很緊張﹐然後漢文帝立即就下了一個詔令﹐追尊死去的劉長為準南厲王﹐而且按照王候之禮隆重安葬了他﹐並且還派了三十戶老百姓世世代代為他守陵。
  在劉長殺死審食其之後﹐漢文帝並沒有處罰他這個兄弟﹐致使劉長越來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後來竟然不自量力地走上了謀反的道路。劉長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劇性的一生﹐他生後沒有母親﹐死時絕食而死﹐那麼誰應該為劉長的死負責呢?
  以本文來看﹐劉長之死漢文帝肯定脫不了關係﹐罪是你定的﹐流放是你派的﹐最後死在路上﹐你是逃不了關係的。但是這個逃不了關係還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無意為之﹐一種是有意為之。
  我們先說無意﹐漢文帝不是有意要殺他的弟弟的﹐那麼這方面有沒有理由呢?有理由﹐
  第一、堅決不殺﹐漢文帝是堅決不殺劉長的。劉長謀反的事情被發現以後﹐漢文帝召集大臣們商議﹐大臣們第一次商議就是殺﹐漢文帝就說不行。重新再議論﹐大臣們就提出來還是要殺﹐那麼漢文帝還不同意﹐那就只能廢他的王位﹐可以廢王位但是不能殺。最後同意就是說把他流放監視居住﹐漢文帝始終不主張殺他的弟弟。這可以說﹐這是漢文帝沒有謀殺他弟弟的第一個鐵證。
  第二、特別照顧﹐漢文帝對他弟弟還特別照顧﹐他有一個規定﹐說劉長到蜀郡監視居住的時候﹐他的妃嬪可以和他同行。要由當地政府給他蓋房子﹐而且特意規定說﹐劉長每天必須保證五斤肉、二斤酒﹐這個待遇也是不錯的了。
  第三、漢文帝還親口說﹐他派他弟弟到蜀郡去監視居住﹐並不是長期的。漢文帝說了一句話﹐「吾特苦之耳」﹐我是有意讓他遭一點罪﹐意思就是說﹐過一段時間我就把他接回來了﹐這是第三個證據。
  第四、當劉長絕食而死的消息傳到京城以後﹐《史記》中間記載了漢文帝的表現﹐四個字「上哭甚悲」﹐就是漢文帝是大放悲聲﹐大哭一場。這個大哭我們應當看到﹐確實有兄弟之情在裡面﹐因為劉邦的八個兒子中間就剩下他們兩個。這樣他這個小弟弟又死了﹐小弟弟死了他感到難過﹐大放悲聲﹐應當說這還是可以理解的。
  第五、在他弟弟死過以後﹐漢文帝親自下令﹐要處理沿途的那些官員﹐因為沿途的官員不給劉長那個囚車開封。司馬遷的記載是﹐沿途所有的縣都沒有打開﹐沒有開囚車﹐所以劉長是一直被關在裡邊﹐從陝西拉往四川就是這樣的。所以漢文帝在劉長死了以後就下令﹐把沿途所有接待的那些縣的縣令一律處死。這個處罰我們今天看來只能說是四個字﹕委過於人。因為當時對諸侯王管制是很嚴的﹐有罪的諸侯王管制得更嚴﹐沿途的縣令誰也不敢放﹐你萬一把劉長放出來﹐他要是跑了誰負責任啊?所以誰都不敢開封。現在他死了﹐他就下令把沿途各縣的縣令一律處死﹐懲罰是很嚴格的。當然他想用這個懲罰﹐表明自己對弟弟是很寬厚的。
  最後一點就是封其四子﹐兩年以後就把劉長的兒子﹐四個兒子全部封候。所以我們從這一方面來看﹐漢文帝對他弟弟劉長確實不薄。
  漢文帝對侍劉長可以說是仁至義盡﹐謀反之後依然對他厚愛有加﹐所以不可能是漢文帝有意謀殺了劉長。可是這裡的論據只是做了表面的分析和論證﹐有人從漢文帝的性格入手﹐認為歷史的真相是漢文帝有意殺了劉長。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劉長之死呢?劉長之死究竟與漢文帝的性格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下面介紹第二種意見﹐有意為之﹐漢文帝是有意殺了他弟弟。我們先看看文帝跟劉長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劉長這個人是一個沒有政治頭腦的人。你想想他敢殺審食其﹐公開入宅行兇﹐而且他搞了七十個人、四十輛車就謀反﹐非常荒唐﹐說明劉長毫無政治頭腦。那麼漢文帝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第一點我們要肯定漢文帝政治老練。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想想在呂后執政期間﹐劉姓諸王﹐特別是劉邦的兒子﹐三個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相繼被殺﹐然後調代王劉恆去做趙王﹐這個代王劉恆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劉恆不去﹐呂后的命令他敢抗﹐而且他說了一個理由﹐他要為嫡母守邊﹐這樣把呂后給騙過去了。在整個呂后執政期間﹐漢文帝﹐也就是當時的代王劉恆幹什麼呢?劉恆就在那兒表演﹐劉恆是個高明的表演家﹐他裝什麼呢?裝弱智﹐裝孫子﹐他把呂后給蒙了。呂后就認為代王劉恆是一個沒有大志的人﹐沒有本事的人﹐你不來就不來吧﹐就放過他了。這一件事說明劉恆政治上非常老練。
  第二﹐殺了諸呂以後﹐要選一個劉姓王室的人做繼位皇帝﹐選誰不選誰這是個關鍵時刻。在殺諸呂的時候﹐是齊王劉肥的三個兒子立了大功﹐就是當時一個劉襄﹐還有一個劉章﹐還有一個劉興居。特別是那個劉章﹐立了很大的功勞﹐因為劉章殺了呂產﹐劉章殺呂產是蕩平諸呂最關鍵的一步。所以當劉章殺了呂產的消息告訴給周勃以後﹐周勃就覺得大局已定﹐他就立即下令抓捕所有呂姓王族的人。所以劉章是立了大功的人啊﹐而劉章又是劉邦的孫子﹐劉章完全可以被立為皇帝。為什麼劉章沒有立為皇帝呢?
  因為劉章太能幹了﹐你想想呂后讓他主持酒宴的時候﹐他就把一個逃席的人給殺了。所以劉章的果斷、劉章的勇敢、劉章的智謀、劉章的膽略﹐讓當時掌握著帝王廢立之權的陳平跟周勃感到害怕。陳平和周勃都怕立劉章﹐因為一旦立了劉章﹐他們就覺得﹐他們這幫老臣要控制劉章這個小伙子非常難。想來想去﹐劉章不立立誰啊?立那個劉恆吧﹐那個代王劉恆反正那是個弱智﹐立了他好控制啊。結果上當了﹐等到把代王劉恆迎過來周勃才知道﹐劉恆是個老謀深算的老狐狸啊。劉恆來到以後﹐周勃當時就提出來要跟劉恆單獨說幾句話﹐結果劉恆就派他手下的人說﹐皇帝面前沒有私話﹐如果是公話我們就到朝堂上說﹐如果是私話﹐你就免開尊口﹐一下給周勃就給擋回去了。這個時候周勃才知道﹐這個代王劉恆一點都不是弱智。
  漢文帝是一個政治老練之人﹐從謀略上來講﹐劉長根本不是漢文帝的對手。所以就有人猜測漢文帝靠謀略縱容劉長﹐致使他一步步走向死路﹐事實上是漢文帝用軟刀子殺死了劉長。那麼漢文帝為什麼要殺死劉長呢?這個推斷在《史記》中有什麼蛛絲馬跡嗎?
  這麼一個政治老道的漢文帝當了皇帝以後﹐對他的弟弟採取了一系列寬容的做法﹐這個寬容叫我們今天想起來都不可思議。下面列舉一下漢文帝怎麼寬容他弟弟﹐
  第一﹐他弟弟叫他大兄﹐他答應﹔
  第二﹐他弟弟公然殺死辟陽侯審食其﹐他不處罰﹔
  第三﹐他弟弟在淮南國一切按照皇帝的規格來生活﹐他不管﹔
  第四﹐當時有一個大臣叫袁盎﹐袁盎看到這個情況﹐跟漢文帝說了這麼幾句話﹕「諸侯太驕﹐必生患。」像淮南王劉長這樣的諸侯﹐他這麼驕橫﹐一定將來會留下後患。最後司馬遷寫了三個字「上不聽」﹐就是漢文帝不聽﹔
  第五﹐在劉長叛亂的當年﹐也就是漢文帝前元六年﹐劉長公然下令﹐把中央政府派到他淮南國的那些高官全部驅逐出境。這個做法就是不得了的事情﹐皇帝派來的官員你把他驅逐出境。漢文帝怎麼做的呢?「帝曲意從之」﹐漢文帝委屈了自己﹐答應了﹔
  第六﹐淮南王殺擅無罪之人﹐而且擅自封賞他也默許﹔
  第七﹐發展到最後﹐淮南王就是他的弟弟劉長﹐給他哥哥寫的上的奏章﹐都言辭不遜﹐非常傲慢無理。
  從我們上面列舉的七點來看﹐漢文帝完全是有意地在放縱他的弟弟﹐讓他弟弟一步一步地覺得可以無法無天﹐最後發展到七十個人、四十輛車謀反﹐他是有意為之。而且在劉長被發現謀反以後﹐在處理的過程中間漢文帝表現得很虛偽﹐大臣們說要殺他不同意﹐大臣們再說殺他還不同意﹐最後只同意把他的王給他撤了﹐然後監視居住。就這他還要保證每天五斤肉、二斤酒﹐保證他的王候的生活﹐表現得好像是很「關照」。但是這個「關照」是要打引號的﹐而實際上當漢文帝決定把他弟弟從陝西押到四川﹐就是蜀郡﹐要走這麼長的路的時候﹐袁盎又給他提了一個意見﹐袁盎這樣講﹕「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霧露病死﹐陛下為有﹐殺弟之名﹐奈何。」袁盎又提醒他﹐說淮南王劉長這個人脾氣非常暴﹐性格非常剛烈。這麼一個人你給他關到一個囚車裡﹐一個縣一個縣地押送﹐等於是沿途不斷地遊街示眾啊。從陝西要把他遊街示眾到四川﹐這麼一個長途的遊街示眾他能受得了嗎?他受不了他肯定會自殺﹐萬一他死了﹐你豈不落下一個殺你弟弟的惡名嗎?所以袁盎給他提了醒這說明漢文帝如果想不到他弟弟會死到路上的話﹐至少袁盎提醒以後他會知道的﹐他應當想到了﹐他起碼知道他弟弟的性格﹐但是他還是不採納﹐還要這樣辦。那麼只有一個解釋﹐漢文帝就是想讓他弟弟在路上死了﹐只有這麼一個解釋。
  以上我介紹了兩個方面的理由﹐不知諸位同意哪一個意見。依我看來﹐漢文帝謀殺其弟應當是比較可靠的一個信息。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中間﹐班固在《漢書》中間﹐沒有這樣直接表述﹐因為歷史的記載有直筆﹐也有曲筆﹐這就是歷史很難讀懂的地方。所謂直筆﹐就是歷史學家把歷史事件真實地、客觀地記述下來了﹐沒有其他的意思在裡面﹐這就是直筆。
  另外一種寫法就是﹐史學家把自己的觀點﹐把他真實的看法隱藏在那個字裡行間﹐需要讀史的人憑著自己的閱歷﹐穿透字面來了解真相﹐這就是曲筆。所以歷史的難讀之處就是它有直筆也有曲筆﹐司馬遷其實用曲筆交待了漢文帝謀殺其弟。當然漢文帝為什麼謀殺其弟?
  那只有一種解釋﹐就是漢文帝他做了皇帝以後﹐惟一能夠代替他的就是他的弟弟﹐雖然他弟弟沒有多大的政治才能﹐畢竟他是可以接班的一個人選啊﹐是個合法人選。如果這個合法的人選除掉了﹐他豈不就高枕無憂了嗎?所以應當說﹐這樣比較符合歷史的真實。但是漢文帝殺了他弟弟劉長﹐然後又封他的兒子﹐又封候又封王﹐這個做法其實是埋下了皇室恩怨的一個種子﹐這個仇恨的種子﹐到了劉長的兒子劉安的時候就爆發了。《史記》中間記載劉安也寫了這麼一句話﹕「時時怨望﹐厲王死﹐時欲畔逆﹐未有因也。」那就是劉安一直把他父親的死﹐這個事情記在心裡邊﹐而且時時都想叛逆沒有機會。劉長是在淮南王的位子上造反﹐劉安也是在准南王的位子上造反﹐所以淮南王這個爵位就好像是一道咒語一樣﹐預示著謀逆﹐誰要是封候為淮南王﹐那就有可能造反。那麼劉長其他的兒子沒有被封為淮南王﹐他們是不是就能夠擺脫這個咒語的束縛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