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印度笈多王朝

印度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320~540)是以恆河流域中下游為基地的大帝國,是印度歷史上其中一個最興盛的時期,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公元三世紀以後,貴霜帝國逐漸衰落,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區分裂成許多小國。這些小國一部份被笈多王朝統一,另一部份則被北疆境外來的的厭噠人(大月氏王寄多羅的後裔)所滅。當時恆河上游地區一個小國君主室利笈多(Sri~Gupta)家族逐漸強盛,制服附近小國並自稱「大王(摩訶羅闍)」。
  室利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一世時,勢力更盛,約在308年,旃陀羅笈多娶當地著名部族離車公主鳩摩羅提毗為妻,離車族統治華氏城及附近地區,旃陀羅笈多因婚姻關係繼承了華氏城,令笈多家族實力大增。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正式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捨離(今巴塞爾城)。
  旃陀羅笈多一世,在位十六年(319~335),為新興王國奠定牢固基礎,使附近一些小君主國逐漸臣服,以致今比哈爾邦的大部份、北方邦、西孟加拉邦都處於王朝之統治下。
  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海護王(335~380年在位)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征服恆河上游地區及印度河流域東部地區,然後回師東進,征服恆河下游及三角洲,最後揮師南下,進抵奧裡薩及德干高原東部,甚至南印大國帕拉瓦王國也臣服於笈多王朝並納貢,勢力直抵蘇門答臘及爪哇。海護王文武全才,被稱為「卡維羅闍」,即詩人國王。
  海護王之子超日王(380~413年在位),笈多王朝達到極盛期,納伽人(貴霜人後裔)勢力被征服。在西方面對三大勢力,分別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東地區的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他們臣服於笈多王朝。西部沿海地區古吉拉特的塞種人,與笈多王朝敵對。德干高原西南部地區的伐迦陀迦王國,超日王以自己的公主波羅婆伐地笈多下嫁其國王樓陀羅西那二世,兩國同盟。超日王在西方主要與南北修好,集中攻打塞種人的國家。388年起,超日王先後征服馬爾瓦、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領土擴至阿拉伯海沿岸,控制北印度東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另把首都遷至華氏城(今巴特那),並在馬爾瓦建立行宮。在公元400年人口達到2800萬人。
  超日王之子鳩摩羅笈多一世(Kumaragupta I,415~455)在位期間,國內矛盾激發,但是帝國人口達到峰值三千二五十萬。訥爾默達河流域的普士亞密多羅人叛亂,國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率軍鎮壓,幾乎被擊敗,戰爭間,鳩摩羅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繼位並成功鎮壓叛亂。未幾,厭噠人(大月氏王寄多羅的後裔)來襲,塞建陀笈多再率兵擊退敵人。
  塞建陀笈多死後,內部分化及外敵入侵更盛,當時厭噠人滅了印度河上游殘餘的貴霜勢力,厭噠國王頭羅曼以犍陀羅為據點大舉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統治者反與厭噠人結盟,厭噠人在500年前後進佔朱木拿河及恆河流域。517年,頭羅曼成出征回朝中死去,其子摩醯邏矩羅(大族王,517~542年在位)繼位,再侵印度,531年抵瓜廖爾城,在那裡建太陽神廟,並立石歌功頌德,但在533年被摩臘婆的耶輸陀曼和笈多王朝的國王擊敗,退至印度河以西地區,導致厭噠人對印度的統治瓦解(533),557年,波斯埃蘭沙赫爾與突厥汗國聯合下更滅了厭噠國。厭噠國的入侵對印度經濟政治造成嚴重毀壞,笈多王朝的地方長官自我稱王,印度又再次分成小國。
  笈多王朝時期的印度社會組織仍以農村公社為主,而長期建立的奴隸制度正走到盡頭並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公元最初幾世紀的《政事論》中已提及不要把自由民變為奴隸的要求,並制定釋放奴隸的條件,包括能夠交回贖金的奴隸應被釋放,以出租地他人耕種徵收一部份收成取代奴隸制度。
  中國赴印度求法的高僧法顯在《佛國記》中透露印度封建系統,指明國王、長者及居士皆擁有大量土地,而他們又把土地及動產捐予寺院僧侶,這種行為為合法手續,從而產生宗教地主。值得注意的是,法顯提到依附土地上的民戶皆隨土地轉移,這有別於一般奴隸,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具有封建因素。另有自由農民,他們耕種王地,繳納租稅,欲去便去,欲往便往,與隨土地轉移的民戶形成對比。
  在政治制度方面,笈多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最高統治者是大王,皇親貴族及婆羅門高僧做重臣及王室顧問。全國分若干省,省下設縣,省總督多由大王任命王子或其他親屬出任,縣級地方官由總督任命及管轄,協助國王進行統治顧問大臣及各級官吏,都從國王處領薪。
  超日王與鳩摩羅笈多一世皆重視水利灌溉,特別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促使北印度農業發展,推動鐵農具使用,穀物種植包括大麥、小麥、水稻、黍米、豆類、芝麻等。經濟作物包括棉花、大麻、甘蔗、亞麻、生薑,另有蔬果培植,家畜業包括黃牛、水牛、駱駝、驢、綿羊及山羊,並且把著名的棉花種植引入其他鄰近國家,
  笈多王朝的手工業同樣發達,包括棉織、絲織、毛織、武器製造、金屬製造、珠寶首飾、採礦冶金等、另造船業極盛,以產多槳帆船著名。貿易交換多為貴族之奢侈品,與亞歐非多國有來往。在印度發現大量羅馬、大夏及波斯埃蘭沙赫爾之貨幣。超日王主力向西發展,這與爭奪西方出海口及控制西北商路有直接關係。
  印度處於歐亞大陸中間。東方以恆河口的耽摩粟底港(今西孟加拉的米德納普爾縣的塔姆盧克港)為出海口.與東南亞及東亞諸國貿易,並於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建立商業殖民地。西方以古吉拉特港口出阿拉伯與東非及波斯灣諸國貿易。陸路以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出,北上中亞地區與絲綢之路連接,西通歐洲東至中國。輸出棉花、穀物、細布、掛氈、首飾、香料、靛藍、象牙等。輸入各國珍奇、絲綢、茶葉、白銅、瓷土、肉桂及黃蓮等。
  笈多王朝時印度教興起,大乘佛教盛行,然宗教可自由發展,大臣和將領就有信奉佛教及濕婆教。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由鳩摩羅笈多一世修建,其後成為笈多文化的學術中心。當中梵文詩人及劇作家迦梨陀娑更成為超日王王宮中的九寶之一,留傳有四部詩歌及三部劇作,《雲使》以戀人情書的形式描寫印度北部山水秀麗;《鳩摩羅出世》是關於濕婆及其妻兒的神話故事;劇作《沙恭達羅》是講述美麗善良少女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的相愛及誤會分開的故事。另外,印度教的神聖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也是在這一時期編成。
  建築方面以阿旃陀石窟及愛羅拉石窟為經典。前者位於今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藩加巴德縣之阿旃陀村附近,開鑿於瓦古爾納河谷的花崗岩壁上,共二十九個洞窟。於公元前一世紀至650年間建成,當中有四座佛殿及二十五座僧房,充分表現印度風格。室門依地勢建造,上有飛簷雕楣,下有石柱林立,有各類壁雕,多來自佛教傳說,然而卻洋溢生活氣息。愛羅拉石窟距奧藩加巴德十六公里,建於三世紀,完成予1300年,包括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三種宗教廟宇,香火不斷。
  另外在天文、數學、醫學、冶金方面有巨大成就,王朝後期的數學及天文學家聖使(阿梨耶婆多)算出圓周率至小數位後四個字,並認定地球自轉。1881年發現的笈多王朝手稿巴赫沙利包括了不定方程、不盡根迫近等的算術問題。超日王曆始於公元前57年是大多數印度教徒的曆法。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