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古代的畢業旅行

揭秘古代的畢業旅行

  古代的學校原本沒有如現代學校般嚴格的學制,亦沒有固定的「畢業」期限。在科舉制度沒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學一般只是定期舉行「射策」等形式的考試,考中者授予官職,不中者亦可留在學校繼續學習,下次再考。漢代的國家最高教育機構太學中常見白髮斑斑的學生,他們就是數次考試均未考取而留在太學中的「老學生」,漢靈帝還曾經下詔,為這些年過花甲的太學生舉辦專門的考試,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隋唐以後,官學雖然開始對學生的年齡和學習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監生可以在學滿一定年限後直接候補為官,然而對大部分讀書人來說,科舉考試才是他們進入官場的必經之途。因此直到科舉取中之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畢業」。
  既然科舉考試是古代多數士人的「畢業考」,那他們的「畢業季」活動自然也安排在科舉考試前後。這些大大小小的活動,從離開家鄉赴京趕考時就開始,放榜後仍遲遲不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畢業季」的前奏開始於舉人通過州府舉行的解試後,由州府長吏為其舉辦的「鄉飲酒禮」。鄉飲酒禮來自周代鄉學的宴飲禮節,本為顯示尊老、養老,與科舉無涉。但漢代實行察舉制度後,地方州郡在舉送人才時也會舉行鄉飲酒禮,以表示對人才的禮賓,這一舉動將鄉飲酒禮的含義由「敬老」拓展到了「尊賢」。隋唐時期,科舉製成為中央選官的重要途徑之一,普通讀書人經解試、省試兩級考試後,獲得授官資格。在這兩級考試之間,各地官員會為通過解試、即將赴京參加省試的學子舉行盛大的鄉飲酒禮,一來慶賀他們通過第一級考試,二來也祝願他們在接下來的第二級考試中有優異表現,為家鄉爭光。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