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忠烈楊業究竟死於何人之手?

忠烈楊業究竟死於何人之手?

  關於北宋名將楊業之死﹐真實的歷史記載與小說戲文裡的描述幾乎截然相反。潘美果真是謀害楊業的元兇嗎?楊業戰死何地﹐是金沙灘還是陳家谷?遼宋兩國間爆發的慘烈無比的幽燕之戰﹐究竟有何鮮為人知的緣由始末?求索這撲朔迷離的歷史謎底﹐便走進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風雲往事。
  在小說《楊家將》裡﹐潘仁美(潘美)是謀害楊繼業(楊業)父子的主謀。他嫉妒楊業的戰功﹐又因兒子潘豹設擂台被楊七郎打死﹐故而懷恨在心圖謀報復。小說裡的潘仁美勾結契丹﹐逼楊繼業冒險出征﹐又違背與楊業的約定﹐不設伏兵接應﹐反而將殺出重圍求援兵的楊七郎捆在樹上亂箭射死… …因這部小說的流傳﹐潘美與秦檜一道被打入中國歷史的頂級「奸臣冊」。但查閱史書卻令人心生疑惑﹐潘美真的是勾結契丹陷害忠良的元兇嗎?
  當世人將攻擊矛頭紛紛指向潘美時﹐卻忽略了一個重要責任人的存在監軍王侁。在北宋﹐監軍權力往往高於主帥。潘美雖是名義上的主帥﹐但真到了拍板時刻﹐對代皇帝監軍的侁之言卻不得不「俯耳恭聽」。在第二次遼宋幽燕之戰中﹐宋兵中路兵潰﹐遼國主力撲向潘美、楊業統率的西路軍。楊業提出避敵鋒芒、誘敵設伏的正確意見。卻被侁譏諷為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逼得楊業不得不鋌而走險。在這個決定楊業生死、宋軍安危的危急關口﹐深知兵略的潘美不得已﹐選擇了沉默不語。
  按事前約定﹐王侁應帶兵在陳家谷接應楊業。結果到了中午﹐王侁見楊業所部未歸﹐以為楊業得勝追擊遼兵去了﹐便擅自撤退。等楊業率殘部退到陳家谷時﹐已無人救應﹐最終重傷被俘絕食身死。潘美並不同意王侁的撤退部署﹐但對這位備受皇帝信任的監軍卻無可奈何。史載﹐潘美對王侁「擅離谷口不能制」。楊業之死﹐究其實質﹐實乃宋太宗與王侁共同造成的。但論責定罪﹐卻由潘美一肩承擔。《楊家將演義》裡﹐還讓潘仁美死於開封府尹寇準的鍘刀下。殊不知﹐潘美死於公元991年﹐而寇準升任開封府尹則在公元1002年。寇準居然可以「穿越」殺人﹐這玩笑未免開大了。
  對楊業之死的慘劇內因﹐宋太宗其實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論處戰敗責任時﹐潘美只是被貶官三級﹐而王侁和劉文裕則被除名發配。不過很快地身為皇帝親信的王侁便被赦免回京了﹐楊業白白搭送了性命。
  潘美是北宋開國功臣﹐為大宋王朝的創建曾立下蓋世功勳。駐守雁門邊疆時﹐屢挫進犯遼軍。本來是抗遼功臣﹐不料卻因楊業兵敗而盡毀美譽﹐不久即鬱鬱而終。再加上後世小說的渲染誇張﹐竟淪為與秦檜齊名的大奸臣!評點這樁歷史懸案﹐在楊家祠堂工作的胡孝華表示﹕「楊業是北漢降將﹐本來就不是宋太宗的嫡系﹐與潘美很難將心比心。另外﹐楊業身為降將卻屢立戰功﹐搶了很多北宋舊臣的風頭﹐難免遭同行嫉妒。說潘美、王侁故意陷害楊業﹐未必是真﹐要說他死於複雜的人際關係﹐倒是合情合理的。」
  楊業戰死於何地?小說、戲文裡的版本是金沙灘﹐史書上的記載是陳家谷。金沙灘相對好找﹐那裡有一座「日中落」村。當地政府開發了一個金沙灘生態旅遊區﹐旅遊區裡有一條直道﹐道兩側立起了楊家將、楊門女將石雕﹐還建了一座仁和殿。殿中左側是楊家將群像﹐中間是高居寶座的宋太宗﹐右側是潘美、王侁等人的塑像。
  在小說裡﹐遼主設下「雙龍會」陷阱﹐誘騙宋國君臣。大郎楊延平自願頂替宋太宗赴險﹐眾兄弟保護楊延平來到金沙灘。遼國天慶王在酒中下毒﹐楊延平飲下毒酒自覺不適﹐突發袖箭殺死了天慶王。遼軍蜂擁而上﹐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郎戰死﹐三郎死得最慘﹐在荒草灘被亂馬踏成肉泥。七郎殺出重圍後﹐又被潘仁美亂箭射死… …而楊繼業最後因無後援﹐兵困兩狼山﹐血染李陵碑!
  我們驅車前往懷仁縣金沙灘﹐入眼的不過是一塊塊再普通不過的莊稼地。在日中落村路邊宅院的一塊牆壁上﹐繪有一幅楊家將旌旗招展、盔明甲亮的牆畫﹐技法粗糙。與村民嘮過往的歷史﹐當地人的話我們幾乎聽不懂。大體的意思是﹐這裡過去是荒草灘﹐風沙瀰漫﹐後經改造才重現綠色。這一帶是遼宋古戰場不假﹐但若想尋找楊家將遺蹟﹐卻是啥也沒有了!
  實際上﹐山西懷仁縣的金沙灘並非楊業的殉難地。楊業死於山西朔州的陳家谷﹐但那塊荒涼之地已快被人遺忘了。據說2004年時﹐那裡的常住居民只剩下兩個人﹐成了「空殼村」。居民之所以紛紛外遷﹐一是陳家谷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二是那裡經常莫名其妙地死人、死牲口。據去過那裡的人描述﹐陳家谷口陰氣逼人﹐幽深的山溝深得望不到盡頭。靠著崖頭﹐早已廢棄的土窯洞像一個個凶神惡煞﹐張開黑洞洞的大口﹐被風吹得呼呼作響。沒有人聲﹐偶爾幾聲鳥叫﹐更顯這裡的神秘和恐怖。這裡﹐便是楊業當年的戰死之地。
  陳家谷附近的上、下狼兒村﹐就是被戲文傳唱至今的「兩狼山」所在地。附近早年有塊石碑﹐是一塊字跡模糊、快被風化的石碑﹐根本不是小說戲文裡講的「李陵碑」。據說﹐楊業的指揮部﹐就設在這條深谷裡的陳家窯。站在村口﹐其他地方一目了然﹐唯獨看不到這個藏於谷中的陳家窯。人們猜測﹐當年楊業將「司令部」設在這裡﹐就是看中了這裡的隱蔽地形。以陳家窯的奇特地貌﹐王侁若按約定預設伏兵﹐肯定能打追擊至此的遼軍一個措手不及﹐傾斜的戰局就有望改寫。可惜﹐王侁沒有聽楊業的話。
  陳家窯村的山坡上有座用石頭壘砌的方形石堆﹐當年這裡有座小廟﹐楊業被俘後就被關在這裡。大遼名將耶律斜軫質問楊業﹐你與我國交鋒三十年﹐今日被俘﹐有何話講?楊業但稱「死罪」。但這一記述被後人駁斥﹐認為一個赤心為國、英勇捐軀之人﹐怎麼可能臨死前卻向敵人低頭呢?小說、戲文覺得不過癮﹐對楊業被俘的事實視而不顧﹐一廂情願地編撰出楊業頭碰李陵碑殉國的悲壯場景。似乎只有這樣﹐才貼近楊業為世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放冷箭將楊業射落馬下的遼國大將﹐戲文裡說是耶律奚底﹐其實是遼國名將蕭達凜。在此後爆發的遼宋澶淵之戰中﹐蕭達凜被宋軍威力巨大的床子弩給「釘」死了﹐蕭太后為此痛哭失聲罷朝五日。民間傳言﹐這是楊業在天之靈來索蕭達凜的魂魄。遼人對楊業很欽佩﹐專門為他修造了金碧輝煌的祠堂廟宇﹐任由漢民祭祀﹐百年香火不絕。
  北宋初年﹐遼宋兩國間爆發了兩次慘烈的「幽燕之戰」。這是關乎遼宋兩國勢力消漲的國運之戰﹐戰爭的焦點圍繞後晉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展開﹐楊業就是在遼宋第二次幽燕之戰中為國捐軀的。談到楊業之死﹐就必須重新審思引發這兩場遼宋大戰的歷史緣由與始末進程﹐這涉及後人對這段歷史的反思與反省。
  所謂的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是指後晉天福三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位於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個州。這十六州分別為﹕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洲﹐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guī)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的東南方﹐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燕雲十六州東西寬約六百公里﹐南北長約二百公里﹐總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有宋一朝﹐燕雲十六州始終牢牢掌握在遼國手中。燕雲十六州的喪失﹐使中原的漢族政權受北方少數民族威脅持續長達四百年之久!
  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的後晉皇帝石敬瑭一直被視為「漢奸、賣國賊」。但據北宋大家歐陽修考證﹐石敬瑭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西突厥的一支﹐其祖為北匈奴。匈奴人的後裔與契丹做領土交易﹐「漢奸」的稱謂是否準確呢?後世學者指出﹐歐陽修的考證不准。再者﹐石敬瑭說漢話、食漢祿﹐還留下「磨穿鐵硯」這一勵志成語。據說﹐當年石敬瑭考科舉屢試不中﹐卻屢敗屢試。有人譏笑問他「何時中第?」﹐石敬瑭答曰﹕「直到我的毛筆磨穿鐵硯為止!」。因此﹐即便石敬瑭是沙陀族人﹐也是「漢化了的沙陀族人」。他為了謀得皇權而勾結契丹出賣燕雲十六州﹐一樣是數典忘祖﹐一樣是賣國行徑!
  到了宋太宗當政時期﹐由於北漢被滅﹐失去了這一戰略緩衝帶﹐宋遼兩國國境接壤。已統一中國南方的宋太宗夢想做「統一之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客觀而言﹐兩次幽燕之戰﹐都是宋太宗主動挑起來的。第一次幽燕之戰打著「統一」的旗號尚且說得過去﹐第二次則是趁遼景宗去世﹐遼聖宗年幼、蕭太后女人當朝的空當期﹐想佔個便宜﹐道義上似乎站不住腳。據說﹐蕭太后在上京點將台調遣精兵強將奔赴戰場時﹐痛斥宋太宗謀害親兄(太祖趙匡胤)﹐又欺負大遼皇室「孤兒寡母」的不齒行徑﹐激起大遼將士同仇敵愾的憤慨﹐誓與宋軍決一死戰!
  後世對宋太宗的為人評價極低﹐他「燭影斧聲」有謀害親兄篡位之嫌﹔他逼死親侄、虐待親嫂令人心寒﹔說到軍事水平﹐宋太宗志大才疏﹐遠不及他的哥哥趙匡胤。宋太宗雖「不識兵」﹐玩弄權術卻是高手。他知道楊業洞曉邊事﹐不計他是北漢降將﹐派他領兵戍守邊關。楊業屢挫遼兵創建功勳﹐太宗舊將不免妒火中燒、攻訐不斷。宋太宗把攻擊楊業的奏章退給楊業本人以示信任﹐令楊業感激涕零。
  不過﹐宋太宗與楊業間的關係表面看起來「君臣無欺」﹐但這信任卻是有限度的。首先﹐楊業領兵基本不超過萬人﹐軍權並不高。其次﹐宋太宗為楊業精心設計了一個「牽制型團隊」。他明知道潘美與楊業出自不同派系﹐卻讓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他更知道剛愎自用的監軍王侁嫉妒楊業、不服潘美﹐卻讓他手握比潘美更重的權力﹐任由他對楊業指手畫腳﹐無視此人凌駕主帥潘美之上發號施令﹐與潘美分庭抗禮﹐最終導致了楊業的陣亡悲劇。
  在這種「牽制型團隊」裡﹐楊業的合理化建議不被採納﹐反而成了這一制度的犧牲品。從這一角度重新評析楊業之死﹐令後人不免仰天長嘆﹐一代名將楊業究竟是死在遼軍之手﹐還是亡於大細明體制?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