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古代的公務接待

揭秘古代的公務接待

  秦始皇建郡縣制以後,官場就出現了接風餞別等宴會。《漢書》記載:「西漢後期,政局屢變,地方官調動頻繁,吏或居官數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錯道路。」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州郡(相當於當下的省城)甚至設置了“送故主簿”(相當於政府接待辦主任)這樣專門負責接待的官員。宋朝時政府曾明文規定“凡點檢或商議公事、出郊勸農等,皆準公筵”,可見古代官場是允許“公款接待”的。歷代王朝也大都按照節儉原則,規定了不同級別官員的接待標準。
  其實按規定的標準做好接待工作,是公務活動的保障,本應無可厚非,問題是不按標準接待,而是競相攀比,排場越搞越大,於是惹得怨聲載道。從明清官場情況上來看,接待排場之風達到頂峰。明朝巡撫駕到的時候,府官、州官和縣官,一律要跪在道路兩旁歡迎。如果運氣不好遇上刮風下雨的天氣,即使是知府,也避免不了“陷膝汙泥”的命運。在清代,如果遇到欽差大臣經過,“數十里外設馬為長探,二十里內設馬為短探,無不竭力趨蹌”,都想爭取給朝廷要員留個好印象。
  既然規定了接待標準,下級為何不願去執行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按照官場權力規則,永遠是上級掌握著對下級的考核和監察權,決定著下級的升降去留,於是下級逢迎上級,就變成了做下級的本分。即使曾寫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的唐朝大詩人李紳也不例外。他迫於官場壓力,就“漸次豪奢”起來。據《本事詩》記載:「曾官任司空的李紳,曾邀好友劉禹錫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