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通緝令或出現在先秦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通緝令或出現在先秦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做了相國。《國語·楚語》和《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記載﹐楚國到了楚平王年間﹐因為楚平王荒淫無度﹐國勢日衰。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為亂」﹐伍子胥及其親屬被裹入這場政治鬥爭﹐後因親屬盡被殺害而逃到吳國。楚平王為了追殺伍子胥﹐命人製作了他的畫像﹐張貼到全國各地﹐並懸賞捉拿。
  但據《後漢書·黨錮傳》記載﹐東漢漢靈帝年間﹐為了緝捕張儉而製作的「通緝令」也可謂中國歷史上極為典型的「通緝令」。在漢桓帝時﹐大宦官、中常侍侯覽在其家防東(今山東金鄉縣西北)「殘暴百姓﹐所為不軌」。同鄉人張儉不畏權勢﹐毅然寫奏折給漢桓帝﹐揭露侯覽的罪行﹐請求誅殺侯覽。但奏折終因落入侯覽之手而被扣壓﹐侯覽與張儉也因此而結下冤仇。此次事件稱為「黨錮事件」。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侯覽勾結同鄉人朱並﹐上書誣告張儉﹐並脅迫漢靈帝詔令緝捕張儉﹐張儉聞訊後倉皇出逃。侯覽「刊章討捕」﹐刻印了許多包括張儉年齡及外貌特徵在內的公文﹐頒行於州郡﹐要求各州郡協助緝捕。通緝令發出後果然奏效﹐張儉困迫遁走﹐望門投止。雖然百姓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張儉仍無處藏身。他走到哪里﹐官兵就追捕到哪里。幾經流轉﹐張儉逃到東萊(今山東掖縣)﹐藏在好友李篤家里。李篤也不敢久留張儉在家﹐又偷偷地把他送到塞外。直到中平元年(184)﹐「黨錮事件」結束後﹐張儉才得以重歸故里。
  小說《西遊記》中記載的唐朝玄奘和尚和歷史上事實很有區別。由牛津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大唐西域記》和《玄奘傳記》中明確﹐唐朝有一項規定﹐禁止國民出關。玄奘為了求得真經﹐發揚佛法﹐私自西行印度。他因為違背了朝廷禁令﹐沿路關卡到處都有追捕他的通緝令﹐最後﹐不得不用絕食的方法說服高昌王允許他繼續西行。
  根據《岳武穆遺文》和相關歷史資料記載﹐宋紹興三年﹐岳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遊寇﹐得高宗獎「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四月﹐岳飛揮師北上﹐擊破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岳飛也因功升任清遠軍節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飛又敗金兵於廬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還。紹興五年(1135)﹐岳飛率軍鎮壓了楊么起義軍﹐從中收編了五六萬精兵﹐使「岳家軍」實力大增。
  紹興九年(1139)﹐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這使岳飛不勝憤懣﹐由此引發了高宗對岳飛的懷疑。而在朱先鎮﹐岳飛招兵買馬﹐聯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於是高宗第一次發出金子牌命岳飛回朝﹐遭到岳飛拒絕。為了使百姓知道岳飛「圖謀不軌」﹐並進一步給岳飛施加壓力﹐高宗又連續十一次發出金子牌﹐並沿途散佈關於岳飛「謀反」的信息。這可以說是宋朝獨一無二的通緝方式﹐最後在紹興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岳飛被毒死於臨安風波亭。
  元明清時期﹐通緝令的使用更加廣泛。通緝令的製作主體也越來越擴大化﹐由最初的中央司法機關的製作逐步放大到地方政府﹐所採用的方式﹐大部分也是「畫影圖形」。元朝末年﹐戰火連天﹐朱元璋起兵造反。在朱元璋造反之前﹐他就曾受到元朝通緝﹐元朝統治區域內幾乎每個村落﹐都張貼著畫有朱元璋頭型和簡單「犯罪」事實的「通緝令」﹐朱元璋無可藏身﹐最後被迫繼續流落在皇覺寺為僧。朱元璋造反之後﹐元朝政府更是採用了極端的通緝方式﹐他們製作了以朱元璋為首的「叛逆者」畫像﹐只要見到類似於畫像上的人﹐人人可以誅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