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揭秘陳壽殺史官毀史料

揭秘陳壽殺史官毀史料

  說到蜀漢的歷史,一個人無法迴避,那就是撰寫《三國誌》的歷史親歷者陳壽,而陳壽在寫這部蜚聲一時的史書時又惜墨如金,許多重大事件的細節部分缺失。細看《三國誌》,蜀漢的歷史充滿了謎團,在古今歷史學者和歷史愛好者的眼中顯得撲朔迷離。為了補充重大事件的細節,南朝史學家裴松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彌補,在大量難以分辨真偽的史料中進行艱難取捨,併力所能及的在選取的史料中進行辨析,表明自己對所選史料真實性的態度,才修成了堪比正史的《裴松之注三國誌》,至於《資治通鑒》中的三國部分,易中天教授認為基本就是整段抄錄《三國誌》,因是編年體史書,在一定的傾向下加注了具體時間,所以參考價值較低。而《魏略》因政治傾向嚴重偏斜,其中的蜀漢部分更是隨意道聽途說。裴松之評論《魏略》中記載劉禪出生情況的原話是:「此則魏略之妄說,乃至二百餘言,異也!」古文的200多字,是多大的信息量!這些劣質史書更是再度拔高《三國誌》這部史書的歷史崇高地位。
  經過對魏延大敗費曜和郭淮,費禕被刺等蜀漢幾個重大事件的分析,我們發現《三國誌蜀書》部分的簡略寫作手法不完全是缺乏史料的原因,而很大的可能是陳壽故意為之。這還不夠,陳壽這偉大的著史哥們,還整了一個讓古今無數歷史學者目瞪口呆的記載:蜀漢不置史。《三國誌蜀書後主傳》「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偏偏同在《後主傳》中卻又有完全與此矛盾的記載:「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同一個傳記中出現如此重大的相互矛盾的記載,筆誤?怎麼可能!?故意?!根據陳壽一貫的善意曲筆作風,我們相信,出現如此重大的矛盾敘述,其中必然存在重大隱秘!!今天我們就試著來揭開陳壽這個「國不置史」其中隱藏的巨大秘密。
  一、辨析「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的含義:「國不置史」只能理解成兩個意思:一是蜀漢不設置史官;二是蜀漢不修史。第一個意思我們根本就不信,如果說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前顛沛流離,顧不上設置史官可以理解,到劉備稱帝,諸葛執政,蔣琬、費禕平穩過渡,沒有任何理由不置史官,而諸葛致力於建設一個法制社會,廢黜李嚴整個過程都是那麼的光明磊落,會不設置史官?鬼都不會信。第二個意思蜀漢不修史,這個有可能,就是蜀漢有史官,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有記載,因為匡扶漢室的偉大任務沒有完成,不急著修史,這完全有可能。但是緊接著下一句話就見鬼了,怎麼能注記無官呢,就是說連記載日常大事的人都沒有,我們說了同在《後主傳》中就有注記天上景星出現的記載,「災異靡書」的意思就是災異、瑞應等事件無記載,但是我們遍查《三國誌蜀書》注記災異的事件很多,「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三國誌蜀書費禕傳》),「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里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三國誌,蜀書,先主傳》),劉備以私怨殺張裕的記載也完全是兩三個人單獨會面的現場注記,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陳壽所說「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一個彌天大謊。他為什麼要這麼說?他要掩蓋什麼?有的歷史研究者說陳壽這麼說是要炫耀自己在沒有史料的基礎上自己艱難完成這部史書的,我們說一個心存漢室的亡國之人,36歲了離開益州趕赴晉朝首都洛陽,他還有炫耀的必要嗎?從陳壽入晉以後的仕途來看,陳壽入晉也不是去追求仕途的,所以炫耀一說不成立。另外,要知道,陳壽的《三國誌》是入晉以後48歲才開始寫作的,完成以後廣為傳播,難道陳壽說蜀漢沒有史官不怕晉朝去成都調查嗎?如果說陳壽不害怕晉朝官員去成都調查,為什麼不怕調查?陳壽能保證蜀漢的史官沒有寫任何史書嗎?陳壽知道蜀漢沒有任何一本史書流傳到益州之外嗎?要搞清楚這些事情,我們必須從別人為陳壽作的傳記中來探軼一下。
  二、《晉書陳壽傳》的線索:該傳記述陳壽的生平就很蹊蹺,提到的基本都是陳壽入晉後的事情,在蜀中的事跡很少,而記述陳壽在晉朝的事情,還多誹謗侮辱,可見在晉朝混的實在不怎麼樣。我們把其中陳壽在蜀漢的記錄找出來:1、師事同郡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2、因黃皓弄權屢被譴黜;3、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從這簡單的三條,我們知道陳壽的老師是譙周;陳壽在蜀漢任職觀閣令史(就是個和史官很接近的職務);因為黃皓弄權幾次被貶官;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因馬謖失街亭連坐,被剃了光頭;諸葛瞻又瞧不起陳壽。至於陳壽為什麼從益州來到晉朝的都城洛陽,根本就沒有提,而我們知道司馬昭滅蜀漢後,為穩定益州人心,採取蜀人治蜀的原則,將原蜀漢官員非蜀籍的基本都調離益州,留下蜀籍官員,而陳壽偏偏是出身巴西郡的蜀籍官員,應該留在益州做官。陳壽是什麼原因離開益州到洛陽去的?只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他自己要去的,二是朝廷徵召。一個亡國的已經36歲的小官員有興趣遠離家鄉到毫無官場背景的晉朝首都洛陽去嗎?不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朝廷徵召,朝廷徵召一個益州人士幹什麼?
  三、可疑的晉朝徵召譙周入京:公元263年年底,蜀漢亡後,晉朝幾次三番的徵召譙周去洛陽做官,譙周屢次推托,實在推不下去了,才出發,一路走一路病,264年走到漢中的時候,司馬昭死了。司馬炎即位晉王並篡魏後,並沒有放過病中的譙周,繼續徵召,到267年,走了將近四年才到洛陽,晉武帝司馬炎先後授予譙周騎都尉和散騎常侍的官位,病中的譙周扛了三年到泰始六年270年,享年71歲去世。譙周的小兒子譙同被推舉為孝廉,授職為縣令,東宮洗馬,竟然不去就任(《譙周傳》),我們認為譙周作為本土蜀人例外被晉朝徵召的原因不外兩個:一是表彰譙周勸降劉禪之功(《譙周傳》),二是面見譙周瞭解蜀漢內幕。晉朝徵召譙周時,譙周已經65歲了,論功行賞需要把一個65歲的老人萬水千山弄到洛陽去嗎?在成都不能安排一個高官閒職進行表彰?東漢時候65歲已經是非常高壽了。至於司馬父子是不是想徵召譙周來組織編寫蜀漢史,那也完全可以下令讓成都官員組織編寫蜀漢史,完全沒有必要非要讓一個老人到洛陽來組織編史。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對蜀漢的內幕史很感興趣,我們知道譙周是一個針對曹魏和蜀漢能夠基本上持有客觀中立態度的蜀漢大學者,其他人很難保證說話保證獨立客觀。而譙周還有一個讓人感興趣的壯舉是諸葛病逝五丈原的時候,劉禪禁止百官到前線弔唁,譙周是唯一一個急速趕往漢中並成功弔唁諸葛的外地官員。我們發現公元268年,36歲的陳壽離開故鄉南充趕赴洛陽的時間正好是譙周到達洛陽一年後。我們知道陳壽去洛陽唯一可能的原因是朝廷徵召,至於其中有沒有譙周的推薦不得而知,反正要麼是譙周老的記不清蜀漢的事了,要麼就是譙周想把這頭疼的事情推給徒弟陳壽。徵召陳壽的時候,陳壽為什麼不在成都?陳壽為什麼要躲到南充鄉下去?當時成都兵變都發生在鍾會、鄧艾、姜維、衛灌等統兵大將之間,難道東觀閣也出亂子了?反正晉朝朝廷堅決的把又一批益州學者徵召到首都洛陽來了,陳壽來了就被任命為著作郎,專門負責編撰史書。晉朝為什麼要徵召陳壽編撰史書?陳壽認真寫了嗎?
  四、裴注和《三國誌》成書之謎:裴注引用一百五十多種原始史書材料,卻沒有一種是陳壽同時代的蜀漢人所寫(存疑), 好像印證了陳壽所說蜀漢不置史的說法,但是譙周還寫有《古史考》,雖然不幸失傳,說明蜀漢不可能真的沒有人寫史書。何況吳國都有韋昭編的《吳書》存世,蜀漢會真的沒有任何史書流傳到晉朝嗎?蜀漢有史書,會不會因某種原因損毀了?如果是真的,為什麼?和陳壽同時被被徵召到洛陽來修史的蜀漢遺臣,還有王崇、壽良、李宓、李驤、杜烈,共計六人,其中王崇也是蜀漢的東觀郎。其中五人的關係本來很好,後來因為修史,彼此交惡了,只有王崇很寬厚。王崇也寫了《蜀書》 ,內容要比陳壽的豐富,記載也大不相同。遺憾的是,這本《蜀書》失傳了。陳壽死後,竟然把三國誌原本帶進了棺材。這時,晉朝的大臣們推崇陳本三國誌,得到了晉惠帝的認可。晉惠帝派人臨陳壽塚棺而修刻《三國誌》。就是說因為世面上士大夫們傳抄的《三國誌》有不同之處,為了統一版本,晉惠帝下令把陳壽的墳塚都挖了,令人依照陳壽秘本而修著了我們今天可見的《三國誌》。奇怪的事情又出來了,陳壽既然是奉旨修史,為什麼寫成後不上交朝廷?或者存檔?在社會上流傳的抄本是不是只有《魏書》和《吳書》?為什麼要把《三國誌》帶進墳墓?他的《蜀書》版本為什麼和王崇的有重大區別?陳壽和其他蜀漢史官為什麼因修史交惡?
  五、秘密就隱藏在《華陽國志陳壽傳》中:《華陽國志》是東晉時蜀人常璩撰寫,其中《陳壽傳》寫的也比較簡略,但是你要因此就認為這個《陳壽傳》和《晉書陳壽傳》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的,那就大錯特錯了,解開蜀漢所有謎團的鑰匙就在《華陽國志陳壽傳》的第三句話中,那我們就來看看第三句話和第四句話是什麼?「初應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大同後察孝廉,為本郡中正。」其中《晉書》提到觀閣令史,《華陽國志》雖然沒有提觀閣令史,卻一下多出來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三個官職。而陳壽當的這個衛將軍主薄,是給哪個衛將軍當的?觀閣令史和東觀秘書郎這兩個官職有什麼關係?蜀國設立衛將軍始於劉禪延熙十年,姜維首任,至延熙十九年姜維升任大將軍為止。此後缺員四年,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諸葛瞻擔任此職(《諸葛瞻傳》),而諸葛瞻擔任衛將軍的時候距離蜀漢滅亡只有兩年時間,陳壽在衛將軍主薄之後還擔任過兩個職務,諸葛瞻又輕視陳壽,所以陳壽必為姜維主薄;主薄是幹什麼的?魏、晉以下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參機要,總領府事。也就是說陳壽是姜維衛將軍府的總管。姜維擔任衛將軍的時間是247~256年,而郭循刺殺費禕的時間是253年,接近姜維擔任衛將軍的末期,那年,陳壽20歲,是姜維的嫡系近人。隨後陳壽竟然就任東觀秘書郎,這個東觀閣是禁中藏書之所,史書的修撰,由皇帝臨時指定文學之士在東觀進行,稱為著作東觀。而觀閣令史正是東觀閣的負責人。這裡又再一次證明了蜀漢一定有史官,一定有人修史。姜維之所以派自己的大管家去當觀閣令史正是為了加強和維繫劉禪和自己的關係,以便取得劉禪對自己北伐的支持。但是不幸的是隨後黃皓弄權,想奪姜維的兵權,以右大將軍閻宇代替姜維,毫無疑問黃皓會拔掉姜維的眼線,就罷黜陳壽的東觀閣令史的職務,將陳壽踢出皇帝的視線範圍。
  解讀到這,我們發現所有的秘密都浮出水面了,那就是:陳壽殺史官,毀證據。我們來大膽推測一下當時發生的事情公元264年正月15日,劉禪已經投降,鍾會帶姜維及曹魏大軍進入成都,16日姜維勸鍾會盡殺魏將,鍾會猶豫不決,17日陳壽從姜維處得到命令,帶領姜維親信將士趕往東觀閣藏書處,以觀閣令史的名義輕車熟路的找到11年前所有秘密審訊郭循的口供和筆錄以及相關的注記材料,全部焚燬,焚燬的材料應該不少。找到管理刑事案件原始檔案材料的史官,帶到偏僻處殺之。而當年負責秘密審訊郭循的廷尉級別的人,早已去世(按費禕同齡人算至少六十歲了)。陳壽按照姜維的指示辦完這兩件事後立即潛回故鄉南充,假裝農耕。姜維親信將士回姜維處覆命,於正月18日中午,姜維和親信將士一起被鍾會手下亂兵殺死,隨後鍾會被殺。所有的秘密都隱藏在成都的大亂和陳壽的心中。
  姜維為什麼要派陳壽殺史官?為什麼要毀掉郭循案的痕跡?因為:
  1、郭循明志的事情不能公開。當年在盛大宴會上發生的只針對費禕一個人的刺殺,文武百官嘩然,難道朝廷不想搞明白原因?難道不經過調查在宴會上會當場處死右將軍郭循?不可能,除非郭循自殺,而郭循刺殺費禕的目的是為了表明堅決北伐的心跡,他一定還要在隨後的審訊中明志,否則的話,不但自己的目的沒有達到,還會連累姜維,如果郭循不把全部責任擔下來,當場自殺的話,任何一個人都會懷疑是姜維指使郭循刺殺費禕,以便姜維奪得全部兵權。而實際上,秘密審訊結束後,不但姜維沒有受到指責,反而當年就掌握了蜀漢幾乎全部的兵權,當年就得以出兵數萬北伐。之所以說是秘密審訊,是因為刺殺案的細節情況曹魏方面根本就不知道,就連曹魏方的表彰詔令中連刺客郭循的名字都搞錯成郭修。甚至還說郭修幾次想刺殺劉禪就更是荒謬了。那麼鍾會就更不知道郭循竟然是因為心存漢室主動去刺殺毫無北伐意志的大將軍費禕了。至於秘密審訊後,郭循是不是被處死了,應該是肯定的,但所有的口供和筆錄等檔案材料卻全部存在,這些材料能給鍾會看嗎?
  2、鍾會需要姜維完全忠心於自己。鍾會兼併諸葛緒的部隊,誣告鄧艾成功後,擁兵十六萬,再加上姜維的數萬兵,鍾會可指揮部隊達二十餘萬大軍,遂立起叛心,他想用姜維的蜀漢軍做先鋒,那麼鍾會一定要詳細瞭解姜維的過去,才能保證大膽使用姜維。如果鍾會264年正月十五日進入成都後,看見這些檔案材料,知道姜維竟然如此心存漢室,曹魏表彰的刺客郭循竟然也是鐵桿漢粉,他還敢用姜維作反司馬的前鋒嗎?鍾會還敢叛亂嗎?
  3、姜維需要鍾會完全信任自己。正月十六日,姜維(有人)力勸鍾會殺掉魏軍牙門將以上的軍官,鍾會猶豫了一天(《鍾會傳》),為什麼猶豫?殺完魏將後,姜維就可以控制住鍾會和他的無將大軍,為了隱藏自己的動機,不引起鍾會的懷疑,必須毀滅費禕被刺的全部檔案和殺掉所有知情的史官。
  鍾會需要立即調查姜維的過去,以堅定叛亂的決心!姜維需要立即毀掉心存漢室的證據,以取得鍾會的信任,方便隨後殺掉鍾會。姜維想都不要想,陳壽就是最好的人選,一是因為陳壽是自己以前的府中總管,是自己的親信;二是因為陳壽當過東觀閣的負責人,熟悉所有注記材料放在哪,有權召集到所有知情的史官;三最重要的是陳壽和姜維自己一樣是心存漢室的人,這是信念。鍾會的本意是:「欲使姜維等皆將蜀兵出斜谷,會自將大眾隨其後。既至長安,令騎士從陸道,步兵從水道順流浮渭入河,以為五日可到孟津,與騎會洛陽,一旦天下可定也。」 (《鍾會傳》)而姜維的本意是:慫恿鍾會誅殺被扣魏將,預謀趁機殺掉鍾會,恢復蜀漢。並密書與劉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後面的形勢發展鍾會和姜維都沒有料到:魏軍將士不配合!!反而司馬昭全部猜中了,正月十八日中午,鍾會欲盡殺魏將的消息洩露,形勢急轉直下,姜維、鍾會相繼被魏亂軍所殺,監軍衛灌也追殺了被魏將救走的鄧艾父子。當時死於這場兵亂的多達數百名將士。劉禪也將被押回洛陽,一時人心惶惶,誰去注意東觀閣失蹤了幾個蜀漢史官?匡扶漢室的機會徹底消失了,大漢王朝徹底的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只給後世留下了世界第一民族:漢族。
  至於陳壽的本意是如果姜維成功恢復漢室最好不過;如果失敗,就終身隱藏在南充鄉下,南充離成都400多里啊,陳壽你小子跑的夠遠的;如果被挖出來編史,就說蜀漢不置史,注記無官,反正一般的史料早已被自己謄抄有副本,完全可以應付編史。耗到那個好奇的司馬炎死之後,我才寫成,寫成了我也不上交,我也只在社會上流傳《魏書》和《吳書》部分,至於謎團一大堆的全本,對不起,我帶到棺材裡去,有本事你就挖我棺材,有本事你就瞎猜去吧。而陪同劉禪到洛陽的蜀漢官員也只有郤正和張通兩人,郗正管住了劉禪的嘴,沒有胡說(《郤正傳》)。蜀漢政權中被遷到中原去的荊州派,武將廖化和宗預死在路上,車騎將軍張翼和姜維一塊被亂軍所殺(《張翼傳》),剩下的灰頭土臉誰願意提起什麼史官的事情,難道還想被殺一大群?你要問誰清楚蜀漢歷史?我推薦陳壽,陳壽好像清楚,你們徵召陳壽來洛陽吧,那小子在南充鄉下躲了五、六年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