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頭痛四證型 針灸緩解

頭痛四證型 針灸緩解

頭痛四證型 針灸緩解

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成藥取得方便,不少人頭痛發作時會自行服用止痛藥,但濫用止痛藥不僅會增加肝、腎、胃損傷的風險,長期服用也可能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而使頭痛加重,尤其是出現頭痛型態改變,如劇烈頭痛、臉歪嘴斜、手腳無力、視力模糊、意識不清、或伴隨發燒、頸項僵緊等症狀,若未立即就醫而延誤病情,反而喪失早期治癒的機會。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許益彰醫師表示,頭痛是臨床常見的問題之一,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頭痛分為原發性頭痛及次發性頭痛。原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緊縮性頭痛、三叉自律神經頭痛與其他原發性頭痛;次發性頭痛包括歸因於頭、頸部曾外傷或傷害的頭痛、有血管疾患頭痛、非血管性顱內疾患頭痛、有物質或物質戒斷頭痛、有感染頭痛、有體內恆定疾患的頭痛,或是有頭顱、頸、眼、耳、鼻、鼻竇、牙齒、口腔或其他顏面或頸部結構疾患頭痛,以及顏面痛、有精神疾患頭痛等。

許益彰中醫師指出,在所有頭痛族群裡,原發性頭痛約佔九成,其中以緊縮性頭痛最為常見,根據統計其終身盛行率介於卅至七十八%之間,與偏頭痛通常發生單側搏擊性疼痛不同處,典型表現症狀以緊繃、壓迫性頭痛為主,位置通常好發於頭兩側包含前額、頭頂、後頭或後頸區段,也常伴隨頭部及頸部壓痛。

許益彰中醫師說明,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脈及足厥陰經脈、督脈上循至頭部,而人體的精血及清陽之氣則透過經絡傳輸至頭面部來濡養腦絡和五官諸竅,若因外感或內傷等因素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使脈絡不通或腦竅失養,將會引發頭痛。

根據疼痛部位不同,中醫將頭痛分成四種證型:第一種為「太陽頭痛型」,頭痛位子在後枕部,常延伸至頸椎;第二種為「少陽頭痛型」,顳側頭痛,常延伸至耳朵及眼角外側、太陽穴處;第三種為「陽明頭痛型」,前額至眉稜骨區頭痛;最後一種為「厥陰頭痛型」,巔頂區頭痛,有時伴隨眼睛疼痛或不適感。

許益彰中醫師說,針灸治療上會按照循經取穴原則來選穴施針,常用的穴位包括太陽經的通天穴、天柱穴、承山穴、崑崙穴、後谿穴等,少陽經的絲竹空穴、率谷穴、風池穴、丘墟穴、外關穴等,陽明經的頭維穴、曲池穴、合谷穴等,厥陰經的太衝穴、行間穴等。根據臨床經驗,不論哪種頭痛,針灸治療都能讓疼痛獲得一定程度改善,尤其是頭頸區肌筋膜有明顯緊繃或局部有壓痛點有立竿見影效果。

由於針灸具有鎮痛作用,且可以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減輕軟組織的張力,改善周圍的微循環,因此針灸擅長治療現代醫學分類中的緊縮性頭痛。對於畏懼針刺治療的民眾,許益彰醫師表示,中醫也有非侵入性的治療手段,可利用傷科手法、拔罐、熱敷、中藥薰洗及膏布外敷等方式來減緩疼痛。若頭痛程度較嚴重或病程已久、反覆發作病人,視情況可加上中藥內服來加強療效,例如川芎茶調散、羌活勝濕湯、半夏天麻白朮湯、天麻鉤籐飲、龍膽瀉肝湯、通竅活血湯等都是常用的治療頭痛中藥複方。必要時可搭配體質調理降低頭痛復發率。

許益彰醫師也提醒頭痛除以藥物治療,調整生活作息也很重要,例如睡眠充足、三餐定時定量、適當地抒壓、避免生活緊張、保持輕鬆的心情與樂觀的態度等,都能有效地減輕症狀。若有長期頭痛症狀,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之評估,找出引起頭痛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根本治療。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